第772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一個裨將先站了出來:“敢問元帥此前奉詔回長安時,伴陛下駕幸十六王宅時,真的遭到了永王李璘父子的襲殺?”
這直截了當的問題,不是出自安北和朔方軍中,卻是河東軍中將校率先發難,不因為別的,正是因為前河東節度使王忠嗣的遭遇。所以,有人起了個頭,河東軍中將校立刻一片騷動,一個接一個求證細節,到最後還是程千里實在看不過去轉身彈壓。而郭子儀感受到了身後朔方軍中將領的壓力,不得不出聲說道:“元帥,軍中如今已經謠言四散,如果沒有一個勸慰的說法,只怕更加眾說紛紜,還請元帥能夠為大家解惑。”
“本來,這沒有什麼好說的。”見底下立刻傳來嗡嗡嗡的議論聲,杜士儀神色轉厲,眼神倏然一掃,見底下立刻鴉雀無聲,他這才態度沉靜地說,“當時我在鄴郡,因軍情緊急,我方新敗,軍心士氣無不低迷,嚴令隨從及前鋒營不得洩露此事,違命者殺無赦,如今雖已經解常山之圍,形勢一片大好,可如果可以,我恨不得永不提此事!既然你等今日群聚堂上問我,那當日之情,我也不好再隱瞞了。”
杜士儀沒有任何的矯飾,言簡意賅將當日情形解說了一遍。當他說完之後,大堂中立刻出現了一片死寂。畢竟,僕固��淥蕩影⑹紡淺星斕乃媧幽搶鉲蛺降攪艘恍┛此畦蜩蛉縞�南附冢�殺暇咕�餿絲詼�啻��幻庥行┨磧圖喲祝�遠鉲�鎩?紗傭攀懇欽飧齙筆掄嚦諡興黨隼矗�蛻倭思阜摯湔牛�嗔誦┢絞擔��渲芯�畝�塹牡胤劍�叢跏悄切┯倘鞝�嫠頻陌奼究梢員鵲模�
可越是如此,他們越覺得喉嚨口發澀,心中噎得慌。那時候叛軍尚盤踞河北,擁兵十餘萬之眾,李隆基怎麼就敢出此下策,令永王李璘行刺杜士儀,而後更打算把責任一股腦兒全都推到這位永王頭上?若不是李璘另有算盤,那如今河北將面對怎樣一番亂局?
“好了,李璘父子已經伏誅,如今更是褫奪王號,子孫貶為庶民,此事就到此為止。幽州就在前方,各位但請放下這些雜七雜八的心思,只消去做一件事,戮力同心,平息這場禍害天下蒼生的叛亂!”
杜士儀一錘定音地撂下這番話,這才站起身來,先到最前頭的三個大將面前,沉聲說道:“子儀,千里,懷恩,三軍之中,你們帶領部將前去宣撫,務必把這些謠言平息下去。就說是我的話,此前這場大亂,人命賤如草,如今既然平亂近在眼前,就該奮勇向前,把這一場兵災消弭下去,而我定當為有功將士請命,論功行賞!朝廷如何,陛下如何,這些念頭且都拋在身後,先把身為軍人,保家衛國的分內事做好!”
事到如今,哪怕隱隱察覺到杜士儀並非沒有憤懣怨望,郭子儀也好,程千里也好,都覺得勸無可勸,只能默默答應之後,勸了麾下將領離開。
杜士儀平定漠北,可謂滅國之功,可一旦身在險境時,天子漠然,嚴令不得出兵救援,立下平叛大功之後,天子則動殺心。身為人臣,誰不心寒?更何況,郭子儀救長安也是不得制令私自發兵,程千里更是在將兵的推舉下兵諫逐節度,要說他們這樣的立場,天子會信賴,那簡直是天方夜譚。如果杜士儀真的死了,他們日後被削減兵權,甚至於被殺被賜死,那種結局恐怕是註定的。更何況,李隆基昏聵到如此光景,還戀棧皇位不去,太讓人失望了!
第1229章 痴心妄想!
三軍之中的流言風波算是平息了下來,然而,潛藏在平靜水面之下的暗流卻越發洶湧。
歷史上的安史之亂持續時間更長,但因為李隆基逃到蜀中完全失去了人心,而李亨在靈武登基,那些對老皇帝失望透頂的文武紛紛聚攏在這位有大義名分的太子麾下,開始了對叛軍的反擊和作戰,李唐皇室的人心基礎始終還在。而回紇衝著朝廷給的豐厚好處,以及僕固懷恩這個鐵勒人的面子,慷慨借兵平叛。就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