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奔而去。

這兩年由於中原持續動亂,尤其涿郡魏刀兒的造反聲勢浩大,大量民眾紛紛逃進突厥躲避戰亂,他們中有不少工匠,給突厥帶去了先進製造兵甲技術和鍊鐵技術,而且走私猖獗,生鐵等戰略物資源源不斷流入突厥。

原本隋軍佔據絕對優勢的弓箭已經和突厥沒有區別,只是因為突厥生鐵量不足而使盔甲方面略遜於隋軍外,其他裝備並不比隋軍差,而且突厥人騎馬技術更高,彌補了盔甲不足,這樣便使得突厥日益強大。

突厥統治者深刻感受到了隋民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他們不僅主動接納並安撫逃民,同時也派官員去隋境鼓動隋民北遷,但從去年開始,豐州也派官員去中原宣傳,接納逃民,開始和突厥競爭,兩地對逃民的爭奪日益白熱化。

幾天前,駐紮在榆林郡的豐州軍得到情報,有一批隋民北逃,榆林守將楊家臣便派出一支斥候隊前去尋找這批逃民,並準備將他們勸去河套。

隋軍騎兵一路賓士,次日上午抵達了原陽鎮,原陽鎮位於金河南岸,是大隋最北面的一個小鎮,從原陽鎮再向北百餘里,便是大斤山,大斤山北面雖然名義上還是大隋的領土,但實際上是突厥的控制地了,隋軍必須要在逃民翻越大斤山之前將他們攔截住。

這支斥候隊的校尉叫做武致遠,是一名從軍十年的老兵,積功升為校尉,經驗十分豐富,他沒有命令軍隊進鎮,只派兩名手下進鎮打探訊息。

片刻,兩名手下縱馬飛奔而回,激動地稟報道:“校尉,有訊息,昨天晚上一批逃民北上,約兩千餘人。”

“沒有騎馬?”武致遠連忙問道。

“一部分騎馬,一部分步行,但聽說可能有突厥士兵在北面接應。”

武致遠心中迅速估算一下時間,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夜,如果這批逃民不休息,那麼很可能已經翻越了大斤山,但如果他們中的老弱婦孺途中休息,那麼就還來得及。

“走!”

武致遠一聲令下,二百騎兵向北方疾馳而去。

。。。。。。。。

翻越大斤山的道路頗多,但最近的一條路叫做白道,是一處地勢險要的隘口,漢朝時曾在這裡築城防禦,但隨著南北朝的動盪,所築城池已經荒廢,而且北方胡人也能從數百里外的東面繞過大斤山南下,白道築城的戰略意義已經不大。

黃昏時分,在白道以南約十餘里處,大群隋民正扶老攜幼艱難地向北進行,約兩千餘人,這是來自上谷郡和涿郡的逃民,由於魏刀兒之亂使他們在家鄉難以生存,便有訊息說,逃去突厥的民眾都過得不錯,有大片的土地可以耕種,幾乎沒有稅賦,也沒有戰爭,這些傳言極具煽動性,幾個縣的民眾便結伴前去突厥謀生。

兩千餘人,一半人騎馬,一半人步行,行軍速度並不快,數百名突厥士兵護送他們前行,但突厥士兵態度粗暴,對動作遲緩者輕則斥罵,重則用皮鞭抽打,接引他們的突厥官員變得態度冷淡,完全沒有了鼓動他們北上時的熱情,護送變成了押送,很多人已經開始後悔,但此時後悔已經沒有用了,突厥士兵嚴密監視,根本無法逃跑。

眾人只得跌跌撞撞向北而去,就在這時,後面傳來了雷霆般的馬蹄聲,一支騎兵正向這邊疾速追來。

“是隋軍!”

突厥士兵們大聲喊叫,紛紛拔刀搭箭,迎戰上去,兩千隋民嚇得要四散奔逃,一百餘名突厥士兵卻揮鞭猛抽,“不準跑,統統蹲下!”

幾聲慘叫聲傳來,這是幾名年輕男子想騎馬逃走,被突厥士兵用箭射殺,兩千隋民都被嚇得魂不附體,紛紛蹲下,像羊群一般擠成一團。

遠處,隋軍騎兵已經追到了,雖然斥候的任務並不是廝殺,但此時他們若不出手,隋民們就要越過大斤山,進入突厥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