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6年開始,中國全面對外開放,日本商人近水樓臺先得月大舉進入沿海各省投資辦廠或開採礦業。同時,日本的低階製成品開始廣泛出現在香港和澳大利亞。伴隨著經濟上的擴張,日本海軍實力也獲得了相應的增長。第一期八八艦隊在1903年組建完畢後,由於造船技術的突飛猛進,不到兩年時間便已經顯得落伍。因為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戰列艦在1904年下水,這是世界上第一型採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的戰列艦,雖然依然使用了燃煤鍋爐,不過軍艦的航速已經超過22節,達到了當時普通裝甲巡洋艦的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海軍吸收了德國海軍的發展思路,著手打造一支強大的戰列巡洋艦隊。

對於“無畏”號的全重炮理念,德國海軍早已經認識到。德軍戰艦唯一的差距不是來自理念而是來自大型蒸汽輪機的技術。

在當時。這種技術被帕森斯公司所壟斷,而該公司和英國海軍的關係十分密切。即使德國企業很早以前便獲得了製造許可,但是在技術上仍然仰賴帕森斯公司的支援。

1905年,在新一期造船計劃上。亨特里克對於是否採用帕森斯公司的蒸汽輪機技術感到左右為難。如果使用英國人的技術。他擔心被英國人設下圈套,造出一堆三天兩頭需要維修的不合格產品,如果不使用蒸汽輪機。而是繼續採用往復式蒸汽機,則軍艦在航速上就無法和英國的無畏艦相抗衡。

單機功率達1。2萬馬力已經是往復式蒸汽機的極限,粗大而笨重的汽缸也使得輪機的功密比遠遠落後於採用最新技術和新式材料的帕森斯式蒸汽輪機。後者雖然在保持軍艦的續航力方面依然不足,但是依靠安裝高低兩檔壓力的輪機已經大大縮小了差距。反觀往復式蒸汽機在長時間高強度的執行中和蒸汽輪機的差距越來越大。

就在亨特里克感到左右為難之時,德國海軍造船廠負責研究汽輪機技術的小組提出了採用“衝動式汽輪機——電力”聯合推進的技術方案。

和帕森斯公司研製並壟斷的反動式汽輪機不同,衝動式汽輪機是由瑞典工程師拉瓦爾發明,其後在瑞典、美國和瑞士均得到數家公司的改良和發展,在技術上相對更為透明。

一般來說衝動式汽輪機在效率上要高於反對式汽輪機,但是輸出穩定性不如後者,這就使得難以和船隻的螺旋槳進行直連驅動,否則很容易造船機器損毀的大事故。

海軍船廠的技術小組提出的聯合驅動方案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當然代價也是昂貴的,僅僅電力裝置的投資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亨特里克在仔細考察了聯合驅動方案後,認為可行,因為漢堡最新建成的電廠便是採用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技術,投產三個月以來一直執行穩定可靠。

理論上雖然可行,但是具體到上艦設計還是需要進行大量的工作,並攻克不小的技術難題。1905年下半年,由拉特瑙通用電氣公司和瑞士蘇爾壽組成的聯合體擊敗西門子公司和瑞典的拉瓦爾公司的聯合體,獲得了為德國海軍提供兩套聯合驅動裝置的合同。

與此同時,日本海軍在獲得了德國新式軍艦研製工作的最新進展後,經過反覆考慮,決定採用德國海軍放棄的由西門子公司拉瓦爾公司提出的方案,在漢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廠建造新式大型戰列巡洋艦。

此一階段,世界各大國之間的總體關係趨於和諧。在美洲,法美之間關於巴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