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因——不願犧牲當期利潤在海外擴大分支機構。但更重要的是,英鎊的高息和通用性使得即使德國的貿易商也樂於以英鎊而非馬克作為結算貨幣。
在金本位時代,全球普遍存款利息很低的情況下,英國的平均存貸款款利息比德國要高1%(這有點類似後世旁氏騙局的味道但倫敦金融家玩的就是這麼高階,法蘭克福和華爾街的泥腿子一時半會還真無法撼動英鎊的王者地位,除非英鎊信用的基礎——英國崩盤了。),
在流動性得到保證的情況下,英國銀行每1個英鎊可以放款六次,相當於6個英鎊,而德國同行的效率只有前者的一半。只要金融業還屬於自由貿易的範疇,那麼英國銀行的優勢幾乎就能一直保持下去。
不過,英國金融業賺的盆滿缽滿的時候,卻也苦了其國內的製造業。到1910年前後,德國工人的薪資已經達到了英國的80%,雖然依然具備勞動力的優勢,但已不明顯。而以英國具備的經濟地理優勢,這點薪資的差距放到一件普通商品中成本中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但是,英鎊長期的高息吸儲,使得英國實業界的資金成本比德國同行高出三分之一,在很多資金密集型高競爭行業,貸款利率的變動對專案盈利與否起著決定性意義。
英國的政治家自然清楚其中的貓膩。但金融業是英國的三大支柱之一,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無論作為洲際貿易中心的倫敦。還是作為國際通行獲得英鎊,英國政府都從中獲益匪淺。
現在問題來了。採用怎樣的手段,英國既能保持英鎊的強勢地位,又能提振工業發展?
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減稅。
但稅收是維繫政府運轉的根本,哪能說減就減呢?而且英國可以減,德國就不能減嗎?
所以,問題的最終答案不是減稅,而是提高英國政府效率。或者降低德國的政府效率。
假如德國國內貪汙**橫行,官僚主義嚴重,而英國卻保持清廉,那麼英國企業的營運成本就能顯示出比較優勢,並最終在價格戰中擊敗德國對手。
可惜,威廉治下的政府即使還有各式的大小貴族,但國家的執行成本卻不會高於同樣是代議制民主的英國。(其中原因很複雜,其中較高的道德水準或者說契約精神是主要原因。舉個例子,毛國最近說跨就跨了,石油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說到底還是政府效率競爭不過西方社會。道德這東西建立起來很慢,但毀起來很快,毛國赤化了近一個世紀。哪裡是那麼容易一朝變好的,不過人家好歹也代議了。所以,盧布崩盤國內卻沒有大亂。)
所以,繞來繞去,這一問題都是無解的,也可以說德國取代英國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工業霸主進而成為真正的強權只不是時間的問題,至少威廉自己這麼看。
不過,雖然普通手段無法解決,但還有戰爭的終極手段。既然競爭不過,那就只能動刀子明搶了。
好在無論英國還是德國都是議會國家。兩國的精英階層一般也不會頭腦發熱到鼓吹戰爭的地步,畢竟兩國一衣帶水。經濟上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最重要的是,這個世界還足夠大,德國人的崛起不是建立在掠奪英國現有資源的基礎上。
這也是威廉確信戰爭不是那麼容易打起來的原因之一。
但眼下塔列朗找上門來,雖然謊話一大篇,但趁著他人還沒走,威廉必須有所行動,因為如果不想馬上開戰,那麼這幾乎是最後拉住法國的機會了,決斷在此一舉。
這麼重大的決策,威廉自然不能再一意孤行了,好在首相戈爾茨也是個聰明人,又有戰略眼光,希望自己當初沒有看走眼,威廉心想。
在波茨坦宮的琴房,威廉和剛剛開完會的戈爾茨會面。後者組織御前大臣,總參謀部和外交部的相關人員經過一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