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府。

李曄的心思完全不在伐倭上,而是關注長安局勢。

畢竟太子與裴氏的鬥法關係到國本。

一舉一動都影響深遠,李曄不得不全神貫注。

倭國的敗亡是遲早的,僅僅王審知就夠他們喝一壺了,更何況還有劉知俊與顧全武。

九州收入囊中,大唐的利益便已經得到保障。

九州可與熊津道連成一片,而熊津道又與山東道、遼東道連成一片,等於九州已經嵌入大陸板塊之中。

若是海航持續發展,也可以加強與浙東、福建的聯絡。

唐軍只要牢牢佔據對馬島,控制對馬海峽,這片土地,便會徹底融入大唐。

後世華夏海權艱難,很大程度上被倭國海上的地緣優勢鎖死了。

大唐走向海洋,崖州、流求、九州三地絕不可失。

這也是大唐在海上的三面盾牌。

“昨日倭王遣派使者,遞交了降表。”李巨川前來稟報道。

“倭人是要投降了嗎?”李曄大為好奇,拆開倭國國書,工工整整以小篆行文。

看完之後卻大笑不止,“這不是降表,而是求和之書。”

李巨川汗顏不已,“臣疏忽。”

倒也不是他疏忽,很多時候求和與乞降是一個意思,估計是哪個文吏為了取悅上級,說成是降表。

倭人的意思很簡單,把九州、四國統統割讓給大唐,願意世代為大唐海上藩屬,年年進奉,請求大唐勒令王審知退軍。

“一定是王審知把倭人打疼了。”李巨川看完和書之後道。

倭人向來狂妄自大,肯低頭認輸,當然是扛不住了。

不過李曄也從這份信中看出藤原忠平的權謀之術。

四國現在是王審知吃進嘴的肥肉,李曄就是再不要臉,也不會要王審知吐出來啊。

而且王審知願意嗎?

福建的交接才剛剛展開,大唐與王審知有難得的政治、軍事互信,這個時候做這種事,是會被別人戳脊梁骨的。

就好像一個男人褲子都脫了,正興奮的時候,你強行要別人走開,不準別人爽。

這挑撥離間的計策,讓李曄心中生出怪誕的感覺。

當然,如果是傳統帝王,此計就相當精妙了,因為它準確命中了帝王的猜忌之心。

而且藤原忠平字裡行間的意思,是可以跟大唐聯手,共同對付王審知。

歷史上此類事情實在太多了。

這也說明藤原忠平是個玩陰謀的高手。

“把信送王審知看看,倭人使者你去跟他談,大唐不接受求和,只接受投降。”李曄連見使者的興趣都沒有。

跟大唐議和,倭人沒這個資本。

“臣明白。”李巨川當然知道李曄的意思。

在軍事上沒有取得決定性進展之前,所謂的和談不過是障眼法,說不定倭人緩過氣來,還會繼續跟大唐死磕。

倭國朝廷雖然腐朽墮落,但倭人民間的力量卻在覺醒。

十年之後,武士階層逐漸登上政、治舞臺,在之後的一百年,經過源平之戰,源氏崛起,組建鎌倉幕府,腐朽的倭人貴族治、政被新興的武士階層取代。

倭國其實也處在歷史的轉折期,新興階層在甦醒之中,所以才沒有如李曄想象當中的不堪一擊。

當初搗其巢穴絕其種類的豪言,實施起來,怕是有難度了。

至少不是短期內能實行的。

就算能攻陷平安京,滅了倭王與藤原氏,只是搬掉了武士階層頭頂上的大山,倭人武士絕不會因此而投降,反而會更加激進,更加團結緊密。

李曄正在猶豫一個倭人傀儡政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