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這次呈上的範文總算能達到李曄的標準。

不愧是進士出身,能做到宰相,腦袋瓜子自然是靈光的,唯一的缺點,就是喜歡吹牛,其實吹牛也不算什麼大毛病,關鍵把自己也忽悠進去了,就容易出大事。

“你這次做的不錯,朕很滿意。”

一聽到皇帝的誇獎,張浚立刻紅光滿面。

這老頭兒雖然各種不靠譜,但對李曄對大唐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

“你現在境內推行一陣,多培養一些人才出來,秋收之後,你去甘州當知州。”

“陛下放心,甘州區區幾百裡,不用一年,臣必讓此地再度興盛起來。”

李曄盯著張浚,認真道:“你明面上是知州,暗地裡是張左使,甘州的三十萬回鶻,朕要你以相同的方式把他們籠絡過來。”

張浚眼神大亮,“臣明白、明白!”

李曄最怕的就是他這種眼神,“朕不是要你去搞兵變、造反,而是從思想上把他們變成唐人。”

“陛下放心,臣最擅長的就是此道!”張浚一副心有靈犀的模樣。

這項任務的難點在於底層回鶻人聽不懂唐言。

不過李曄自有辦法,下達了境內百姓不問出身、不問族群,皆有科舉權和從軍權的政令。

唐廷能以此為切入點,號召回鶻人學唐言。

然後教授的過程中,就可以進行思想演變。

後世不是有句名言嗎,辦法總比困難多。

潛移默化形成的東西,才是根深蒂固的。

進入六月之後,就到了關鍵時期,隴右連著下了幾場大雨,河湟本就不缺水,下不下雨,都無所謂。

關鍵在於關中,唐廷的統治核心仍是關中地區,那裡有三百多萬的人口。

每年,李曄都要為雨水著急,關中也是旱災的頻發區。

任何一地的糧食欠收,對唐廷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遠水解不了近渴,大量的糧食會消耗在運送的途中。

關中的情況,張承業每半個月都會送達天唐府一次,包括關東的動向。

李曄能在河隴大展拳腳,多虧了一個穩定的後方。

歷史上,張承業在的時候,李存勖突飛猛進,百戰百勝。

張承業不在了,李存勖就原形畢露,河東集團內部矛盾全面爆發。

短短几年間,李存勖就身死國滅,下場比朱溫強不到哪兒去。

焦急等待一個月之後,終於在七月傳來好訊息,渭北接連兩天的大雨。

李曄的心總算放回肚子裡去了。

在這個時代,別說搞什麼科技發明,能讓境內百姓吃飽穿暖,就是功德無量了。

然後才能在此基礎上發展其他。

即使沙州的嚴苛盤剝,天唐府的商賈還是越來越多,西面的駝隊馬隊絡繹不絕,中土的茶、絲綢等物都選在天唐府交割。

天下大亂,生意卻沒有亂,反而需求更大。

就連興唐府的鹽都成了搶手貨,沙漠中不缺鹽,但缺質量好的興唐府白鹽。

高原上的井鹽、岩鹽更是比不了。

而茶葉,更是草原西域的硬通貨,一塊茶磚在天唐府能賣到三緡錢,拿到草原、西域就是十緡!

心黑一點的,二十緡也敢賣。

不管大漠草原高原多麼亂,對上等絲綢的需求,永無止境。

怛羅斯之戰,中原的工匠被擄到黑衣大食,造紙術和養蠶,也一併被他們學會,但大食生產的蠶絲,只能做成地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絲綢和瓷器,只有大唐一家。

不過李曄也看出來了,這些絲綢和茶葉都是小批次交易,連一個像樣的大商家都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