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八十九章 天山之南(第1/3頁)
章節報錯
西州回鶻的崩潰,給回鶻人的選擇不多,要麼西北投奔喀喇汗,要麼西南投降於闐,于闐山高路遠,要穿越重重沙漠,沒有人會走這條路。
而喀喇汗國內正亂,于闐起兵攻博拉格汗,薩曼人全線攻阿斯蘭汗。
恰恰相反,大量的喀喇汗人從天山之北而來,投奔西州。
李曄收集到的訊息是,薩曼人雖然沒有攻陷八剌沙袞,但對七河流域進行大規模的掠奪和屠殺行動。
一座又一座喀喇汗人聚居的草原山谷被焚燬,小城被攻陷,牛羊糧食,能帶走的全都帶走,帶不走的就地焚燬。
薩曼人要的是年輕力壯的奴隸,老弱就地斬殺,女人和孩子成了戰利品。
手段比李曄的唐軍酷烈百倍,完全不給喀喇汗活路。
李曄也是在這個時候受到阿斯蘭汗的求救。
使者言辭卑躬,大談當年龐特勤時代的回鶻人與大唐的親善關係,阿斯蘭汗的信上一口一個大唐舅舅,快來救外甥的命。
嚴格來說,喀喇汗跟回鶻人已經沒多大關係了。
當年龐特勤西遷之後,雖然擊敗了當地部族,但回鶻人少,只能與當地的葛邏祿人、樣磨人高度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和國家。
不過,阿斯蘭汗既然承認與大唐的這層關係,李曄當然樂意白撿一個大外甥。
西州外甥,不就是這麼“愉快”的融入大唐了嗎?
再者,李曄可以容忍作為外甥的喀喇汗國,在天山南北的存在,但不能容忍薩曼人的手伸進蔥嶺以西天山南北。
這不是簡單遊牧民族入侵,而是隱藏在薩曼人刀鋒下大食法的東擴。
“喀喇汗已到了窮途末路,我軍正好坐收漁翁之利,滅掉喀喇汗!”劉鄩單純的從軍事角度提出建議,這個時代的人普遍對大食法沒有清晰的認知。
這個建議雖然誘人,李曄並不打算採取,“喀喇汗若滅,大唐直接與薩曼接壤,也許我們能把他們趕出天山南北,但必然會陷入與薩曼人的撕扯中,分散我們的精力。”
李曄要的是取西域、河隴的資源,投入到中土爭霸當中,而不是把關中、河隴的精力虛耗到西域來。
“我們遲早是要回去的!”李曄目光如炬。
中土才是根本,若讓中土崛起一位霸主,哪怕只是半壁江山,關中也會面臨巨大的威脅。
沒有關中的人口支援,重振大唐只能是泡影。
劉鄩拱手道:“陛下所言甚是。”
從國力上講,唐廷在得到西州、庭州、瓜沙的廣大區域後,已經到了擴張的極限,再吃掉焉耆、龜茲,唐廷在陽關以西的控制區域就有三千多里。
“不過此時沒到我們出兵的時機,且看郝摧的龜茲之戰,究竟如何!”
龜茲才是唐軍的利益核心所在。
當若要去龜茲,焉耆就是必經之路。
西州回鶻崛起,焉耆和龜茲都在其勢力範圍之內,不過,比起天山以南的沙漠和戈壁,回鶻人更喜歡天山以北的草原,西州回鶻重心不斷向北移動,先是高昌,後來是庭州。
騎兵鋪天蓋地的掠過秦海湖畔。
一條條鮮紅的唐旗,在行進中彷彿一道道燃燒的火焰。
無邊無際的湖水湛藍如寶石,青青綠草蔓延整個北岸,拂過湖水的風,也驅散了騎兵的燥熱。
北面的皚皚雪山之下,河流緩緩流淌,一望無際的青黃麥子,正隨風起伏。
“沒想到西域還有如此去處!”郝摧忍不住感嘆道,在他的理解當中,西域只有沙漠、草原和戈壁,一年四季都乾旱少雨。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姜懷山情不自禁吟出李太白的關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