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利益思索(第2/2頁)
章節報錯
敢對大唐狂吠,就要想好該付出的代價。
李曄封地的訊息在長安傳開,當然會有反對之聲。
而且是幾種反對之聲。
世家、清流自不必說。
連張承業也來勸阻,在他心中,天下土地都是大唐的。
他對大唐的感情,比李曄對大唐的感情還要深。
只有李禕表示贊同,從一個儲君的角度上看問題,自然跟朝臣有很大分別。
不封土地,那封什麼?
總不能狡兔死走狗烹吧?
老李家向來沒這個傳統,優待功臣也是大唐的美德。
再說這些土地目前還不是大唐的。
慷他人之慨,有何不可?
這其實也是政治手腕。
雙贏的格局,功勳赫赫的大將們也不用擔心李曄會對他們下殺手。
李曄耐心向張承業解釋了一番,獲得了他的支援,至於清流世家,李曄沒心思理會。
金融改革已經拉開了序幕。
洛陽、成都、汴梁、太原、北平、江陵、江寧、廣陵、天唐、興唐等地紛紛建起金銀行,總行設在長安。
金銀幣正式登上舞臺,取代了各地粗製濫造價值不一的銅錢。
穩定了國內的金融秩序,經商環境大大改善,受到了商戶們的大力支援。
商業的發展,也能減輕百姓田賦的壓力。
其實民間大宗商品早就在用金銀結算。
西北更是直接採用黑衣大食的金銀幣。
不可能商人揹著幾萬斤的緡錢到處做生意吧?
大唐經濟沒能騰飛,就是受制於錢幣的限制。
而掌握金融秩序,無異於大唐手中多了一把刀子,既可以向外收割,也能向內收割既得利益者。
至於民間,李曄聽其所便,百姓日常用不到金幣,最多用到銀幣,市面上流通的銅錢就夠用了。
交租也多是直接收取糧食。
當然,金銀幣的推行,也催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大唐需要獲得足夠的金銀礦來源。
目前的金銀存量是夠用了。
不過經濟騰飛是成幾何級增長的。
這時代受制於生產力,做不到如後世華夏一般經濟騰飛。
但只要要提前部署。
李曄把目光對向了倭國。
約略記得倭國有個石見銀山,在倭國戰國後期,其產量一度高大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陸續被開採了四百年,而且就在出雲州附近。
至於金礦就更好找了,除了薩摩地區,還有佐渡島,金銀銅全出,當地也有“在能登國挖掘鐵礦的人,去佐渡國掘金”的傳聞。
這要知道地點,再去勘探就行了。
李曄召集將作坊的匠人、學徒,尚學中行將畢業的學生,分成三隊,調配一千五百神羽軍,陪同他們奔赴薩摩、出雲、佐渡三地。
只要找到一處,就夠目前大唐的用度了。
其他的以後慢慢找。
除了探險隊,李曄還令禮部侍郎馮道,帶著冊封源經基為順義王的詔令,專程去倭國冊封。
不過這道詔令,需要源經基付出相應的代價。
除了必須繳納的歲幣,還需要每年至少提供一萬倭人赴遼北為大唐服徭役。
臨行前,李曄細細叮囑馮道,既不要逼的太狠,也不要讓他們輕鬆。
溫水煮青蛙才最具有殺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