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四方形勢(第1/2頁)
章節報錯
戰火消弭之後,關東的生產力便爆發出來。
淮南、江西、浙東、荊襄、山東成了大唐產糧重地,老天爺這兩年也給面子,風調雨順,農社、皇莊組織開墾,糧食產量比去年翻了一倍。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此言不虛。
唐末的各種矛盾都得到緩解,土地被釋放出來,大量一貧如洗的百姓分得土地。
如果勞動力富足,還可繼續開墾。
新開墾的土地免賦一年,在官府開具田契之後,就成為自己的財產。
而原本屬於兵頭的土地,全部被收入皇莊之中。
退役或者傷殘的將士,可在皇莊、農社中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儘管被清流們說成是與民爭利,李曄也堅定的推行皇莊制,這是大唐的基本盤,即便不收稅,也能保證唐軍的口糧。
張承業建議恢復運河,重建義倉體系。
自秦漢以來,便有國家糧倉,隋唐更是注重倉儲,瓦崗寨能崛起便是佔領了大隋的黎陽倉,然後招兵買馬。
目前而言,整個京畿地區人口四百萬上下,只要不出現持續性旱災,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還有南陽平原、興唐府、漢中三地的支援,每年還能存下十萬石糧食。
當然,僅僅是目前,長安是大唐帝都,每年都在吸納各地人口。
不算興唐府、陝虢、唐鄧、朔方,李曄預計關中人口承受的極限差不多是五百萬左右,超過這個數字就要出現各種矛盾。
靠淮南、江南輸血,也不是長久之計,一旦中原、荊襄發生動亂,關中就會出現饑荒。
李曄覺得差不多考慮營建燕京了。
歷史的發展總是充滿必然,自唐以後,中土王朝東移不是沒有道理的。
關東的發展超過了關中,若大唐自封於關中,那就真是跟天下大勢過不去了。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不過長安作為帝京的存在,仍有重大意義。
關中不可棄,河隴不可棄,西域更不可棄。
“修糧倉就不必了,勞民傷財,大河南北的糧食向幽州囤積,長江南北的糧食向長安、洛陽輸送。”糧食豐足,人口自然就增長了。
這麼多年的鼓勵生育,蜀中、荊襄、關中三地最先迎來人口爆發。
大量十幾歲的少年、青年成長起來。
只要在官府登記,便可減免一成的田稅,領一頭豬仔或者羔羊,這令很多人家都願意生養。
在古代沒有嬌生慣養,長到五六歲就是家中的勞力。
河隴畜牧業的發達,令中土也享受到好處,每年有耕牛和駑馬透過農社輸送到中土,關中的普通百姓家也能見到馬匹,關中百姓買不起耕牛,可以到農社租借。
除了耕牛,鐵製的農具也投入使用。
減輕了農人負擔。
以前沒有耕牛鐵犁,一個三口之家能耕種二十畝就是牛人了,有了工具,能耕種五十畝。
李曄解放生產力,也最大程度釋放民間活力,百姓可隨意經商,除了天賦,地方官府不得隨意徵收雜稅。
苛政猛於虎,苛捐雜稅能令無數人家破人亡。
文人們好不容易登上舞臺,自然會珍惜自己的前程,除了背景深厚的世家文人,寒門子弟與武營子弟都還算清廉。
皇城司就像一把懸在他們頭頂上的利劍。
皇城司與宣教司的觸角也延伸到地方,知縣、知州們不再是土皇帝。
李禔檢舉裴庭、裴寬,也算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裴家人都保不住,更何況其他人?
沒有戰爭與苛政,大唐總體上是欣欣向榮的局面。
周邊各國都遣使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