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當年亦受司馬氏大恩,如今既然楊氏不容,何不舉兵?以明公之才,上可出江淮而制中原,與楊氏爭天下,下可吞荊襄,取巴蜀,南並交廣,與楊氏劃江而治!今楊氏太子南下,此千載難逢之機也,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陳滿滔滔不絕道。

言辭頗為打動人。

不過王濬仍在沉吟,一臉的猶豫之色。

只要沒開口拒絕,就說明還有戲,司馬望和陳滿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王濬身上。

他們也暗中觀察過王濬多日。

此人膽大妄為,在青州時,便動手屠戮士族豪強。

秦軍伐吳,明顯滅吳的大功是留給太子的,他卻橫插一腳,扔下濡須城,率兵直撲建業……

所以說,他與太子是有矛盾的。

太子此番率三萬鐵騎南下,落在旁觀者和有心人的眼中,就是針對王濬的,只有王濬手上的五千精銳,三萬府兵,才配得到太子如此對待。

“明公麾下有四萬精銳,加之漕道上的青壯,振臂而呼,可起十數萬大軍!建業繁華,錢糧廣勝,足可與中原匹敵!司馬公亦在中原舉事,協助明公克成大事!”

陳滿出身士族,思路清晰,口才犀利。

事實上也正如他所言,東南半壁,其實就掌握在王濬手中。

江淮、山東全都兵力空虛,也就長江上游的江陵駐紮著羅憲的五千人馬。

當年羅憲將侄子羅尚託付給王濬,卻死在了宛陵。導致兩邊的關係一直就不怎麼好,羅憲參奏王濬的奏摺從來沒斷過。

總之,建業要人有人,要糧有糧,只要王濬動了,大秦的天下也就亂了。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皇帝乃世之貪狼,殺伐果斷,薄情寡義,明公功勞越大,便越是遭猜忌,昔者韓信不用蒯通三分天下之言,以至身死族滅,為天下人笑。今明公之處境與當年韓信何其相似?”陳滿越說越帶勁。

當然,他看到的只是表面。

這麼多年,羅憲參奏的王濬的奏摺全都石沉大海,已經說明朝中有人在保王濬。

王濬生活奢侈,也是做給朝廷看的。

陳滿不在局中,所以看到的都是浮在表面上的東西。

如果換成其他人,陳滿的這番言辭說不定就奏效了,畢竟手握東南大權,手上數萬大軍,百萬人口,早就蠢蠢欲動了。

王濬道:“如此大事,為何司馬家的人不來與某相談?”

很顯然,陳滿不夠格。

沒得到切實的承諾之前,誰也不會輕易入局。

司馬家雖然被夷滅三族,但他們的影響力還在,王濬前些時日偶然讀到一本書,全篇都在懷念司馬家。

說司馬家與天下有大功德。

沒有司馬防,當年的曹孟德就不會被舉薦。

沒有司馬懿,關羽早就打到了許昌,諸葛亮的北伐也早就成功了,很可能王凌成為新一代的權臣……

沒有司馬師、司馬昭,毌丘儉、文欽、諸葛誕早就攻入洛陽……

書中還列舉了司馬家的各種功德,如淮北屯田以制東吳,隴右屯田抵擋蜀漢,佔田制功德無量,活民無數。

總之在書中,司馬家不是華夏的罪人,反而是華夏的功臣,字裡行間,無限追慕魏晉風流……

暗戳戳的說大秦是蠻夷入華夏,斯文掃地。

王濬能看到這本書,說明流傳頗廣。

任何一個勢力總會有人追慕,畢竟當年有很多人受了司馬家的恩惠,享受了利益。

大秦一來,頓時煙消雲散。

所以總有人不甘心。

這也是司馬望還能到處興風作浪的原因。

王濬如果打出司馬家的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