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982年第1期)這表明:劉心武寫出謝惠敏這個形象,與其說是出於深邃的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受,不如說是出於藝術創新的需要,它給劉心武帶來意外的收穫,也不可避免地留下遺憾。道理很簡單:倘若作家主體意識尚未充分覺醒,學養功力欠到,單憑“繞”這一技術層面的努力,作用畢竟有限。無怪劉再覆在肯定劉心武“與時代共同的脈搏”的同時,對他的“不經意”表示遺憾,認為這種不經意的創作,使劉心武沒未能在謝惠敏這個靈魂的淵海中更深地開掘,否則這外人物將取得更大的成功。
謝惠敏的愚昧無知中,糾集著偏狹極端的階級鬥爭觀念,對此作者視而不見。張老師(實際上也就是劉心武自己)痛心於謝的愚昧無知,卻無條件肯定她的階級覺悟、鬥爭哲學。從這個角度看,張俊石與謝惠敏沒有本質的不同,差別僅在於:一個是純然的無知,一個自以為知的無知,都是值得救助的物件。這樣一來,張老師的“救救孩子”不能不顯得格外勉強,缺乏《狂人日記》那樣的憂憤深廣的感染力。其實,在那個荒謬的時代,受傷害的遠不止是宋寶琦、謝惠敏,作者本人也應當是其中之一。就在一年之前,劉心武還在寫《睜開你的眼睛》那樣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小說。其中的小英雄方棋,無疑就是後來的謝惠敏。無獨有偶,其中也有一個類似《牛虻》事件的細節:方棋偶然得到鄭可意遺忘的筆記本,隨便一翻,便“像偵察兵發現了敵人的重要炮位似地皺起兩道眉毛,激奮地對大家說,‘這是一本手抄的黑小說!”當場沒收。這與謝惠敏讀也不讀就斷定《牛虻》是本“黃書”,是何其的相似。不同的只是,前者是無條件肯定的無產階級小英雄,後者是挽救的物件。劉心武在沒有完成自我清算,對自己的侷限性沒有認知的情況下,匆匆地趕新的時代潮流,留下破綻是難免的。儘管如此《班主任》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價值和影響,是不可否認的。
延伸閱讀
劉心武:《睜大你的眼睛》,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劉心武:《生活對創造者說:走這條路》,《文學評論》1978年第5期
劉心武:《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光明日報》1978年10月3日
盧新華:《傷痕》,《文匯報》1978年8月11日
瀨戶宏:《試論劉心武——到〈班主任〉止》,《鐘山》1982年第3期
賀桂梅:《新話語的誕生——重讀《班主任》,《文藝爭鳴》1994年第1期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981《芙蓉鎮》(1)
體裁:長篇小說
作者:古華
原發刊物:《當代》
發表時間:1981年第2期
(李兆忠 撰)
就世俗的知名度和持久的影響力而言,“新時期文學”中的長篇小說很少有能超過《芙蓉鎮》的,這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電臺的廣播和電影的改編,然而最主要的,還是作品本身的力量。評論家雷達當年說過這樣一番話:“有一些作品,由於觸動了當前現實最敏感的神經末梢,它們剛一出世,便能夠贏得掌聲、轟動,這自然是十分幸運的事,然而也有另一些作品,它們的效力是慢性的,具有浸潤和薰染的特點,就像微風在樹葉間傳遞訊息,漣漪逐漸擴充套件為波瀾,漸漸把人們引向嚴峻的沉思。這樣的作品同樣不可忽視。長篇小說《芙蓉鎮》的命運,似乎屬於後一種型別。它發表並以單行本行世接近兩年的時間裡,評論文字不能算多,讀者的興趣卻在上升,閱讀者的圈子日益擴大。”(《再論〈芙蓉鎮〉》,《芙蓉》1982年第6期)二十多年後重讀《芙蓉鎮》,儘管歲月無情地顯影出它的急就、粗糙甚至膚淺,人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生機,——那種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