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二章 分封(第2/2頁)
章節報錯
阿七興奮的提著一小麻袋稻穀進來。
「哦?」楊崢大喜。
投入這麼多年,終於看到效果了。
這時代的良田,按照《史記·河渠書》、《食貨志》記載,一畝可產粟三石八斗四升,也就是後世的兩百八十一斤左右,南方稻穀畝產水稻兩石半。
提高一成,看似不多,但架不住全國的基數大。
而且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想要提高人口,一是提高糧食產量,二是輕徭薄賦。
兩者其實是相通的,減小他們的生存壓力,生存壓力大,每日為生計奔波,自己都養不活,哪還有心情生娃?
其實楊崢個人不太喜歡吃粟米,口感沒有小麥和稻米好,主要是熬粥。
不過粟米的產量高,能儲藏九年,米、麥最多五年,而且粟米還是戰馬的優良飼料,所以在北方成為主流。
親衛開啟麻袋,檢查了一番才上呈給楊崢看。
稻穀比後世的更為細長,卻沒有後世的飽滿。
這可能是沒有各種化肥的緣故。
「南方耕作粗放,若是精耕,產量還會再有所提升。」散騎常侍王濬道。
「士治也知農事?」楊崢沒去過南方,去過的最南邊是漢中。
不過王濬的話為楊崢開啟了一個思路,提高產量,優良稻種是一方面,耕種技術也是一方面,另外則是耕作的工具改良了。
關中地區的曲轅犁、堆肥法,還未推廣到全國,很多地方還用的是石犁、木犁。
「詩經、管子、四民月令等典籍多有記述,臣早年遊歷荊襄所以知其一二。」從任何方面看,王濬才是真正計程車人,能上陣,能通經史,又能治理一方。
楊崢心中暗暗思忖,益州刺史是張輔,他的長處是打擊豪強,不畏強權,在蜀中這麼多年,豪強被他治的服服帖帖,大量士族豪強為了避開他,主動遷至南中,這些人到了南中,奴役當地土人,圈地搶人,與當地土人互砍,忙的不亦樂乎,反而成了開發南中的先驅。
蜀中大治,四五年間,人口增加了四十多萬!
除了百姓生養的,還有巴賨氐等族下山為民,高原上的羌人內附。
張輔這幾年的政績超過楊囂、楊駿,位列第一。
這種人才留在蜀中不合適了,而且按照大秦規制,張輔要麼調入中樞,為一部尚書,要麼該任其他地方。
恰好,中原收入囊中,山東士族豪強雖然被剃了一波頭,但依舊有很大的實力,正需要張輔這樣的人去治一治。
治國就是人盡其用。
「朕升你為益州刺史,積蓄糧草,打造戰船,為伐吳作準備!」
「臣領命!」
王濬為益州刺史,張輔為青州刺史,準備接手衛瓘了。
中原的塢堡拆除的差不多,沒必要把大秦的尚書令留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