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也怕國內根本不引進,看不到,所以,韓劇火起來的原因絕不是由於電視臺,而是這些地下途徑。
同樣的,這種先下手為強的作法也使得電視臺韓劇的收視率根本上不去,若單憑電視臺的收視率來說韓劇不火,顯然有失公允。
二、資金
記得當年《泰坦尼克》風靡全球的時候,有一個影視人稱,給他一樣的錢,他也能拍出這樣的作品來。後來,錢終歸沒有那麼多,中國版的《泰坦》也終於沒有拍成。
我還記得當時聽到這話的感覺,那就是好笑。
關於資金的問題似乎應該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說起,那時候百廢待興,國家投錢扶植電影事業,於是出現了以影像為代表的中國第五代導演,他們不用為錢發愁,拍出了《紅高梁》,《黃土地》等名片,也在國際上獲了獎,為中國掙得了榮譽。但這個榮譽的代價卻是使中國影片從此失去了真正的一個方向,那就是故事。
中國電影從那個時候開始沒有故事了,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五代給後來的影視人們樹立起一個不應該有的榜樣。
為什麼說這些呢?因為觀眾畢竟看的是故事,電影如此,電視劇更是如此。
在韓劇火起來的時候,國內立即有人仿著創作了一系列的青春劇,但基本上沒有能引起轟動的效應,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沒有創作出本土的一個好故事,劇本能力如此低陋,使得任何一部電視劇都患有先天性疾病,再多的錢也根本不可能拍出一個好的作品來。
沒有好的作品,當然沒有好的市場,沒有好的市場,當然就沒有好的投資環境。
每年我們出產幾萬集的電視劇,但能夠回本的僅有40%,在這種情況下,投資商肯定不會單為一部劇投入大量資金,怕蝕了本。資金少的情況便不可避免了。更甚者,國內影視劇的投資比例根本就不對,大部分錢做了所謂的勞務費,而真正的製作費卻很少,這也註定了電視劇的質量。
其實,火爆的韓劇看下來,它的投資並不會很多,在國內一集三四十萬的投資肯定能拿下的,而韓國根本不夠這裡面肯定要牽扯到一個消費指數的問題。
前不久看過一部美國片,其片頭花費在國內完全可以製作一部電影了,其原因一是投資環境好,二是消費指數的不同。
但我想,這不是主要問題,為什麼三四十萬一集能做下的電視劇,還覺得資金不夠呢?那多出的錢花銷在什麼地方便不言而喻了。換句話說,以資金做幌子來說影片不如人家,其心態可想而知了。
三、觀眾
寫下這個小標題,筆者真為國內某些影視人感到羞愧。因為在他們的眼中,觀眾是不值一提的,是下里巴人,而他們才是陽春白雪。
國內的影視劇向來不是以娛樂為主旨的,而是教育。這是歷史留下來的思路,想改並不容易。但問題是,我很少聽到哪位導演能象香港王晶似的要拍娛樂影片。
國內影視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話題就是不迎合觀眾,而要引導觀眾。這話的潛臺詞就是觀眾很笨,看不懂國內一些影視作品。
其實影視只是一個產業,它就象其它產業一樣,需求資金的返還,而觀眾作為顧客來實現這種返還,所以,觀眾是上帝,必須迎合觀眾。
說到迎合觀眾,有些影視人會引以為恥。的確,觀眾的興趣有很多種,其中一些只適合地下生長,但這畢竟是少數。觀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影視要好看。
但很可惜,我不止一次看到影視人對觀眾的敵視心理,彷彿觀眾生來就應該為一些濫片買單似的,否則就是無知的沒有教化之人。影視人這種高高在上的心理使他們無法立於觀眾的地位去製作影視劇,拍出來的東西當然不受觀眾喜歡,觀眾也當然不買帳了。
在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