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廳裡擺著長桌,她坐著首位,桌上擺著精美的銀器,憑良心說,那些銀器就算擺在現代的工藝品商店裡也不是不可以,特別是她面前的一個船型銀器,做得格外精緻美觀。

要說有什麼不協調的地方,就是這些銀器的花紋樣式五花八門。

因為都是手工製造嘛,不重樣是對的,羅怡如此以為。

有幾個帶有雅緻花草幾何紋樣的銀器有些磕碰的痕跡,應該是因為年代久遠吧,羅怡也沒當一回事兒。

旁邊還有人彈奏豎琴,看起來確實像貴族晚宴的氣派。

跟著教士一起做完了禱告之後,羅怡伸出了手指。

沒辦法,刀叉還要很久以後才能成為餐具,在教士的眼皮底下當發明家不是一個好主意。

在東方,技藝的發明人會被當作聖人尊崇,比如教人們用火的燧人氏,在西方民主的發源地希臘,傳授給人類生火的普羅米修斯即使是神靈也難免落到被吊在懸崖上每天被禿鷹啄食內臟的下場。

端上桌的有面包、燉菜、烤肉和湯。

看起來的確不用灶,烤和吊在火上的燉鍋足夠了。

她沒有蠢到把手指伸進湯碗。

她明智地拿起了一個麵包,張嘴……

然後在心裡默默流淚。

誰把這種可以當板磚使的東西端上桌的!

她差點因為啃麵包把牙崩了!

但是對著麵包餓死不是她羅家的作風,在仔細觀察了一下週圍的人後,她終於對吃麵包的正確方式瞭然於心。

掰碎了,泡著湯吃。

怪不得西餐先上湯。

敢情天父賜的不是麵包,是西式羊肉泡饃。

羅怡照著周圍人的方式,從麵包上掰下一塊,蘸湯蘸到麵包吸足了湯汁變軟,放進口中。

然後,她的臉綠了。

6 吃喝拉撒2

其實,不能怪毫無準備就穿越的羅怡。

要知道,21世紀去倫敦採訪奧運會的某位吃貨帝國的記者——不能說他沒有做過功課——在奧運村吃了一口沒放鹽的炒麵後——臉色如何不知道,專欄上對奧運村的烹飪水平可是噴了上千字。

不過,作為城堡的女主人,她比古代中國的吃不起鹽的窮人還是幸運一些的,在觀察了周圍人之後,她終於發現,桌子上那個銀船就是裝鹽的。

往湯裡倒了一些鹽末後,麵包總算不那麼難以入口了。

自己加鹽也許是自由的一種表現,不過羅怡根據飯菜的水平,陰暗地認為,這是為了避免那個天知道是從哪個豬食槽邊拉來的廚師把飯菜做得不堪入口。

這是一種毫無道理的偏見!

因為這湯不是簡單地煮一煮燉一燉!

湯裡有放珍貴的香料!

雖然羅怡不知道。

她吃了都不知道。

直到教士讚美慷慨的女主人用珍貴的香料做湯招待他真是盛情……羅怡嚐了又嘗,還是沒發現這湯裡有啥香料。

這不是因為她的舌頭出了什麼問題,而是羅怡一直認為,大航海之路運送的,珍貴的香料,指的就是丁香啦、豆蔻啦、胡椒啦……這類玩意兒。

這些東西在哪裡都不便宜,即使中國離產地挺近,畢竟也是要用海船運輸的遠洋貨物,在明朝都是貴重的東西,所以羅怡在聽到香料倆字的時候,壓根兒沒把它們和湯裡的姜聯絡到一起。

姜?

明朝來華的傳教士,在他給教廷的報告裡,曾經萬分激動地描寫中華的富庶——這裡的姜多得用船裝!便宜到想象不到的地步!

作為香辛料的姜,和大黃、白糖、絲綢、茶葉、瓷器等一樣,都曾經是中國出口西方的大宗出口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