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潮澎湃。

這時代缺少娛樂手段,天一黑,有條件的繁衍後代,沒條件的早點睡。

所有人普遍過的辛苦,楊崢就給他們增加些樂趣。

當然,故事都經過楊崢親自加工的,有些誇張,但正對士卒們的胃口。

他們固然不會糾結一把兩百斤的大刀合不合理,而是在意有沒有切中他們的“爽點”。

韋竺的口才的確不錯,聲色並茂,深情投入,讓人不知不覺就跟著他的聲音代入進故事之中,恨不得自己就是三十六人之一。

反響這麼好,楊崢也就順勢推而廣之了。

宣義司下一階段的任務就在於此。

以此為範本培養大量說書人,在軍中,府兵、奴隸、待歸、百姓都要推廣。

上古傳說、春秋戰國、楚漢爭霸、兩漢舊事,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講。

精衛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趙氏孤兒、豫讓刺趙襄子、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信陵君竊符救趙……

華夏的精神寶藏是無窮無盡的,隨便舀起一瓢,就夠現在的西平用了。

韋竺的專業水平還是讓楊崢放心的。

不過士卒不能天天擠在屋舍中聽書。

日復一日乏味的訓練,也很容易產生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懈怠之心。

這就跟後世的學生一樣,每天都在上學,但心思不在功課上。

趣味性是必然的。

楊崢記得大唐軍中有打馬球習慣,不過這玩意兒需要雙馬蹬,軍事機密,現在還不宜外洩。

不過這事解決起來也容易,有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兵法曆法律法、還會打鐵木器的杜預在,一切都不是問題。

很快就從典籍中翻出蹴鞠之法。

戰國策齊策中有記載,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兩漢三國,蹴鞠發展更快,劉向《別錄》言: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漢代蹴鞠築有鞠城,彷象陰陽,六人為隊,披甲列陣,互相沖撞摔跤,對抗性非常強。

與後世的橄欖球頗為相像,只不過橄欖球用手,蹴鞠用腳。

既然已經存在,復刻起來並不難。

規則也簡單,六人協同,把球弄進對方門洞就行。

至於鞠球,找個皮匠,以革為囊,再填充毛髮就出來了。

楊崢挑選十二個親衛,劉珩一隊,羅虎一隊,披甲上陣,劉珩和羅虎彷佛兩頭蠻牛橫衝直撞,但力大者,不一定靈巧,球門洞就那麼小,劉珩把鞠球踢破了,也沒弄進去。

蹴鞠一弄出來,立即就在親衛營中掀起熱潮。

男人的本性除了好色,還好鬥。

不讓他們玩球,他們就要玩別的了。

劉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當值的時候,天天窩在床榻上,時間長了,總是要消耗元氣的。

現在有了蹴鞠,這廝越是進不了門洞,就是越是一門心思的撲進來,越菜就越喜歡玩。

楊崢只是開了個頭,蹴鞠就在軍中迅速推廣開了。

很快也傳入各折衝府、屯田區。

為了火上澆油,楊崢乾脆弄了一個蹴鞠大賽。

十九個折衝府,加上親衛營、驍騎營、越騎營,組成三十六支鞠隊,勝出的三支隊伍,由楊崢親自獎勵,再分賜冠軍、亞軍、季軍三面小錦旗。

訊息傳開,整個西平彷佛沸騰了一般。

樹活一張皮,人爭一口氣,軍隊本就是血氣方剛之地。

一支合格的軍隊,不僅要賞罰分明,還需增強其榮譽感。

蹴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