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場風波。

麗蓮…吉許小姐這麼穿正是為了讓自己更像一位大導演,當然,審美情趣相當“前衛”的袁大師也挺喜歡“戀人女士”這種中性打扮的。

男裝麗人笑顏如花地道:“那還不是你們的劇本寫得好,大家真心覺得不能辜負這麼好的劇本,所以都很努力的呢。”

說句真格的,《十二人》這個劇本倒是真的不錯。

最關鍵的因素自然是主創,袁燕倏這位穿越者其實已經有了一個……嗯,實際上是美俄中日四個現成的經典劇本,只是把裡面的案情和角色換了一下就行了,主線根本無需更動。

當然,這四個版本的《十二怒漢》裡面中日兩個版本和1920年的美國有點格格不入,所以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尤其霓虹金《十二個溫柔的日本人》這個版本戲謔味道太重,拍的像是神經病一樣,說是正劇還不如說是喜劇。

俄國那個版本是俄羅斯國寶級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拍攝的,他被譽為是俄國的斯蒂文…斯皮爾伯格。不過他老人家的野心實在太大了,這麼一部片子裡面濃縮了前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社會四分五裂痛苦掙扎的現狀,同時還要對人性來一場拷問。劇中12位陪審員沒完沒了地痛陳革命家史:猶太知識分子、車臣戰爭、納粹黨、賭博、高加索、cccp、階級分化……等等等等問題。這對演員和導演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我們的袁大師就算想拍也拍不出來啊。

不過呢,他對美國的那個原版也不是太滿意,和絕大多數好萊塢電影一樣,亨利…方達飾演的男主角戲份過重也太過偉光正了,配角們都相當的臉譜化和空洞化,所以極大地削弱了對現實的批判性和對人性的展示作用。

所以袁燕倏的《十二人》裡面的每一個角色更加貼近普通人。

比如說他自己“扮演”的主角,6號陪審員是一個花花公子。他之所以是一開始唯一一個認為被告無罪的原因是他有點憐香惜玉,實在不忍心用短短几分鐘的一次投票就剝奪一位美人兒的生命。

於是6號陪審員提出至少要再仔細地審視一次案情才能進行投票。這裡和原著一樣,如果到時候大家還是認為被告有罪,那麼他不會再次提出異議。劇情由此展開……

由於袁燕倏這位主創把一起虛構的弒父案換成了現實中發生的殺夫案,那麼這部電影的主題自然也走了樣,一走就走到女權主義這個方向了。

不得不指出一點,在進步主義時代之後女權主義已經是一個相當“安全”的公共議題了。如果我們的袁大師現在大肆宣揚什麼種族平等,那麼就算他和共和黨有默契都會被遣送回中國;如果他跳出來高調地說自己是無神論者,那紐約大學的這個phd。真的有點懸呢;如果他往**接班人這個方向努力……

“皮卡皮卡。”

但是他是在為女性爭取正當權益,別說美利堅了就算是賽里斯,誰罵他那誰就是逆潮流而動的封建殘餘。對他這位新古典自由主義大師來說,罵罵更健康也更自由。

更妙的是這個女權主義的主題非常適合這十二位編劇一起來“共同創作”。

他們可都是職業的文字工作者,其中的西奧多…德萊賽、薇拉…凱瑟、ts…艾略特、菲茨傑拉德和愛手藝大人這五位可是一點水都不摻的真正作家,這些人可都是有左派傾向的哦。好吧,愛手藝大人可以不算。

其他人那也是吃文字這一行飯的知識分子,就算沒有吃過那啥也見過那啥跑,至少閱讀量就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他們要構建一個並不複雜的角色的內心世界還是勉強能做到的。

12位陪審員一開始就發現被告的丈夫不是一個好東西,鄧普希夫人至少能以自衛來開脫謀殺的這個罪名。

這個時候就有人,比如凱瑟女士這位“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