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仁從野村吉三郎手中接過了書稿,湊近封面一看,上面的標題是:

《the swam》。

《群》這部小說是一位德國作家弗蘭克…施茨廷(frank schaumltzing)在2005年發表的。

這位老兄1957年生於科隆,一直過著豐富多樣的人生,既是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作曲家、音樂製作人,同時也是熱情的業餘廚師和受過訓練的潛水員。

順便說一句,施茨廷長得不錯,很有女人緣,還一直沒結婚。

1995年施茨廷發表首部以13世紀為背景的歷史懸疑小說《科隆911》,令他一舉成名。

2000的政治驚悚小說《悄無聲息》則被媒體譽為“對這即將結束的世紀,所捕捉到的精彩瞬間”。他用一場虛構的針對克林頓大統領的刺殺展現了當時的歐洲局勢。

所以,他被譽為“德國的丹…布朗”和“德國的邁克爾…克萊頓(筆者注:《侏羅紀公園》的原著作者)”。

當然啦,他比起另兩位少了幾部熱門電影。

2005年發表的科幻驚悚小說《群》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據說好萊塢明星烏瑪…瑟曼購買了小說的電影版權,不過一直到我們的袁大師穿越都沒有看到《群》開拍的訊息。

《群》說的是人類遭到了海洋生物的恐怖襲擊:法國頂級餐廳的廚房裡,龍蝦成了boooomer;加拿大沿海的鯨魚群主動攻擊人類;墨西哥的梭子蟹體內突然有了致命毒素;有毒水母包圍了澳大利亞和印尼。

各地的蚌殼類動物開始擁有導航的本領,湧向行駛中的貨輪,直到船舵被絞碎成堆的蚌殼堵到動彈不得為止。於是國際海運陷於停滯狀態。

人類最終發現這一切的元兇居然是一種長得和充氣墊差不多的海生智慧生物……

但是,但是,但是,“德國的丹…布朗+邁克爾…克萊頓”比不上“美國的丹…布朗”和“美國的邁克爾…克萊頓”還是有點道理的。

這本小說情節確實不錯,但是寫的有問題,用了最容易撲街的雙線手法,出場人物更是多得讓人髮指。其實這種寫法倒更為適合1921年的讀者,而非2005年的讀者。

而且這位德國作家真的是個漢斯,資料太過詳實了。不但寫了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質學最前沿的研究進展,還對該領域的主要機構、研究方法甚至科研儀器都不厭其煩地詳細描述。

對了,這就是一部往科學資料裡面插小說情節的“破書”。

按照《群》的主題來講,這原本是一部對人類自身進行哲學思考和擁有人文關懷的社科類軟科幻,結果愣是寫得比理工類硬科幻還硬。

另外,這類宏大敘事的科幻小說往往都有一個缺陷,和《三體》一樣,《群》也是too bigclose,

格局太大,結局太苟。

這就會讓堅持到最後的讀者發出“日了汪星人,你寫了半天就給老子看這個?”的由衷感慨。(筆者注:結局就不劇透了。慕容覺得對於書荒的病友,《群》這部小說還是能看一看的。)

當然啦,我們的袁大師對這本小說進行了大幅度的魔改。

理所當然的,他把所有超越時代的內容,還有那些很“硬”的科學解說都刪除了。他也把故事背景從德國搬到了日本。

不過最重大的改變是書中的主角。

原來那位主角其實就是施茨廷同志的自我投射,黃金單身漢、魅力中年型男、無可救藥的品味狂和美食家。他就算遠赴海上鑽井平臺、也要隨身帶著高階紅酒和搭配下酒的乳酪。

袁版《群》裡的主角自然就是……

bingo!

一位喜好海洋生物學的日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