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乾笑一聲道,“肯尼迪先生把我看成那種無中生有的魔術師了。其實不管是寫劇本還是小說,那都是需要靈感的。說真的,《饑荒孤女》和《冰與火之歌》之後我的靈感就差不多用光了。就算我願意,一時半會也寫不出……”
聞聽此言,桌上三人全都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而說到這裡的袁燕倏心中不由得一動,轉口道:“靈感我確實枯竭了,不過點子倒還是有一些的……”
他表情嚴肅了起來,開口問道:“你們看過《十二人》了嗎?”
“當然看過啦。”三人同時點了點頭。
《十二人》可是最近紐約的一個熱點,真是既叫好又叫座。因為目前整個紐約只有一家專業的有聲電影劇院,而且總共坐席才不到一千個,因此場場爆滿。
從早上到午夜連續播放都不能滿足觀眾需求,只能開放站座了,就這樣連黃金時段的站票都一票難求。
老愛迪生看到這樣的盛景,那也顧不得和袁燕倏的齟齬了。
愛迪生公司和夢工廠共同出資正在紐約興建第二家有聲電影劇場。其他有些腦子靈醒的劇院擁有者也有樣學樣,正和愛迪生公司接洽來改造自己的劇院呢。
不過現在這樣有前瞻性的人士還是少數,畢竟改建劇院那也不是一筆小投資。
而我們的袁大師見到這樣的狀況,就開始有意識地引入了“電影院線(theaterchain)”這個概念。
要知道,雖然美國電影行業蒸蒸日上,不過此時還沒有院線這個概念。
美國電影放映史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05年到1915年的“鎳幣影院”時期。
1905年,美國第一件鎳幣影院出現在匹茲堡。這家戲院取名為“五仙電影院”,nickelodeon。是由入場費五分錢(nickel)這個字,和希臘文戲院(odeon)這個字結合而成的。而“五仙”即是美國五分錢硬幣,所以也稱“鎳幣影院”。
戲院老闆兼房產經紀人約翰?p?哈里斯()及其妹夫哈里?戴維斯(harrydavis)這兩位業主以此低廉票價大做廣告。結果從上午8點到夜間論點,戲院96個座位座無虛席,鎳幣滾滾而人,平均每星期收入1000元以上。
“鎳幣影院”的主要顧客是來自社會最貧困階層的美國移民。“鎳幣影院”的成功很快在美國掀起一個仿效的熱潮,不僅為美國帶來鉅額經濟收入而且極大刺激了美國發行放映事業和製片業。到1906年,匹茲堡一地估計有100個放映場所,到1908年,全美有8000到一萬家相同形式的放映廳。
因吹斯聽的是“5分錢電影院”的創辦者大都為新近移民,特別是逃離中歐的猶太人,有鞋匠、商人、工人。這些人中有一些後來成了電影屆的大人物。
從1915年開始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那就是“電影宮”時期。
這些vieplace就和後世的電影院有點像了,極盡豪華之能事,所以有的孩子才以為自己來到了天堂。而且這些劇院的座位起碼就有兩千個,最高能有五千個,比歌劇院還要歌劇院。
這標誌著美國電影從底層民眾的娛樂變成了社會中層以上階級的愛好。門票也從五美分上升到了一美元以上。要知道,此時美利堅的“民工”和“廠妹”們每週收入不過四、五美金。
第一家電影宮是芝加哥的“中央公園劇院”,老闆巴拉班…卡茨又在芝加哥連續興建了三家同樣規模的電影院,可謂是日進斗金。
然後到了1925年就進入全國連鎖院線的階段。
這位卡茨先生和當時好萊塢最大的製片公司拉斯基公司結盟,不僅鞏固了旗下電影院的的片源,而且還藉此進一步擴張了院線地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