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批糧草說來也巧,南洋地域廣闊、天氣炎熱,在這裡種植水稻甚至可以做到奇蹟般的一年三熟,最是符合大明現在所需。更何況在南洋,華夏漢人的移民佔據少數,主要耕作的人口還是南洋土著奴隸,對於這些奴隸自然就沒有什麼好優待的了,只要滿足其吃飽的基本要求就可以,所以這也使得南洋的糧食在收穫之後有大量的存餘。

南洋天氣潮溼炎熱,不利於糧食的存放,也根本不可能像當初隋煬帝那樣修建眾多的糧倉,糧倉中的糧食甚至可以儲藏十多年二十年。所以在兩季糧食收穫之後,南洋行省就直接組織收購糧食,因為糧食數量極多,所以收購的價錢幾乎連中原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而且南洋民間對於這種收購行為也很是支援,畢竟如果不收走的話,自己賺不到錢不說,這些糧食恐怕也要爛在那裡了。

南洋行省在收購到充足糧食之後租賃大量商船運輸北上,再加上調遣北上的宣武軍,正好組成了這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而為了以防萬一,南洋艦隊也不敢怠慢,特意抽掉了一支精銳船隊護送。

事關大明北伐大計,稍微一個疏忽就是掉腦袋的責任,無論是李芾、白怒濤還是李驥,都承擔不起。

雖然南洋一年三熟的大米在口感上卻是不怎麼樣,又不適合遠距離征戰攜帶和烹飪,而且對於長久駐紮在北方,已經漸漸習慣北地水土的軍隊來說,也不是可口的食物,但是至少可以解決大明北伐缺少糧草,甚至有可能不得不就地取糧的窘迫情況。

有,終歸要比沒有來得好。

畢竟大明兵鋒所指的山西、河北和幽燕等地還是以漢人為主,大明北伐打的旗號就是收復失地、解救漢家百姓,所以如果向這些沉淪胡塵百年甚至三百年的北地漢人徵收糧食,簡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臉。

更何況北地雪災,百姓家的存糧幾乎都被蒙古韃子搶掠一空,就算這樣蒙古人依然不足以維持駐軍口糧,現在又是春耕開始,夏收尚未來,屬於青黃不接最艱難的時候,搶人的糧食和殺人已經沒有什麼二致,並且按照大明兵部、戶部的估計以及前面錦衣衛和哨探送來的訊息,北地民間已經是十室九空,能逃難的都儘量向南逃難,進入大明在山東等處的領地了,不能逃難的不是被搶糧的蒙古人殺乾淨,就是都被拉了壯丁。

所以北伐就地徵糧和徵集不到糧草似乎沒有什麼區別。

不過楊霆以及後面陸續走上前的宣武軍軍長、師長們更關心的自然還是那些在南京等待著他們的新式火器。

大明火器的研發,素來是為了應對更加強大的對手和更加難以克服的地勢情況。並不會因為某支主力戰軍是不是精銳,是不是屬於皇帝陛下的戚家隊伍而有所偏差。因為只有及時將新式火器運用到戰場的第一線,才能而到了成都之戰中,大明的這種列裝火器的方式更是體現出其價值所在,及時到位的火炮粉碎了蒙古的回回炮陣地,使得川蜀軍有最後反擊的實力,並且成功守住了成都府,進一步引發了蒙古在各個戰線的大崩潰。

大明這種一視同仁的列裝火器方式,在保證可以解燃眉之急的同時,也使得明軍內部更加團結,川蜀軍、靜江軍等原來前宋軍隊直接改編的主力戰軍對於大明都是忠心耿耿。

夠直觀地反映出這一種火器的優勢和缺點,甚至有的時候工部那些不要命的科研瘋子還會直接跟著主力戰軍深入一線,只為能夠拿到第一手資料。

比如當初為了支援宣武軍在南洋征戰,大明第一批進入量產的飛雷炮就全部裝備了宣武軍,使得宣武軍成為繼襄陽之戰中天武軍之後最先大批次列裝飛雷炮的主力戰軍,而當時的宣武軍才剛剛成立不久,從四廂指揮使到下面的指揮、都頭,幾乎都是火線提拔。

隨著南洋戰事落下帷幕,宣武軍自然就從第一線主力戰軍變成了打醬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