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徐俠客、納蘭漢降致敬武俠片幾大名導宗師),但又不想淪為充斥“影迷暗號”的猜謎遊戲,所以更多是用輕鬆調侃的方式解構武林江湖。但又不想淪為無意義的惡搞,它可能很無厘頭,但劇情不會脫離時代背景,對白也儘量符合古代語境(當然偶爾出格也無妨),喜劇笑料主要源於人物關係和處境的轉變。如果非要找一個參照,我想《追影》對喜劇的拿捏度,應該在徐克《新龍門客棧》和周星馳《新鹿鼎記》之間,在劇情和人物邏輯合理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致敬諧仿。
很幸運,《追影》先找到吳鎮宇、麥子善(導演)、馬玉成(武指)、鄺庭和(攝影)一批香港資深影人組成創作班底,然後由華誼兄弟投資拍攝。該片於2009年暑期公映,票房口碑皆不夠如意,究其原因,就我而言,最大問題除了才力有限,還在於沒有認清自己的位置:編劇始終要為導演服務的。
做劇本之初,全憑一股熱情和一廂情願,不知成本高低,不知團隊協作。我喜歡昆汀,具體到劇本橋段和臆想中的影像風格,我參照的也是《殺死比爾》和《磨坊電影》,計劃以章回體敘事,融入五大名導經典風格,但前提是劇情必須統一,不能割裂。
《第一回:殘缺》……張徹盤腸大戰。
《第二回:迎春閣風波》……胡金銓客棧鬥法。
《第三回:鬼打鬼》……洪金寶殭屍鬥鬼。
《第四回:地獄無門》……徐克亂世笑罵。
《第五回:明月刀雪夜殲仇》……楚原浪漫奇詭。
但吳鎮宇推崇的是北野武,對劇本和拍攝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明知他是導演,最終也願意放棄原始構思配合全新想法,但始終有一種不適應。2009年8月參加內地與香港電影編劇創作交流會,談起編劇的創作自主性以及與導演的關係,聽取諸位前輩的經驗教導,也總結了自己創作《追影》的心路歷程,才明白編劇的身份和職責:不僅幫導演完成想法,自己也要融為一體,這是一個工作團隊!
《追影》最終沒有成為一部向武俠片致敬的發燒喜劇,這是遺憾,也是鞭策。我相信,只要堅持,還能有機會圓夢。套用李仁港《錦衣衛》的一句臺詞:有希望總是幸福的!
。。
專破刀槍不入……功夫片的科學觀(1)
方世玉是功夫片中公認名氣最大的少年帥哥,武功也厲害,自幼被母親苗翠花用藥水泡大,練就一身銅皮鐵骨,刀槍不入。20世紀70年代張徹改拍少林題材功夫片,傅聲飾演的方世玉深入人心。由於張大導演最愛渲染慘烈死亡場面,“靚仔玉”亦難逃死劫。在《少林子弟》(1974)和《方世玉與胡惠乾》(1976)中,方世玉的對手縱然不同(分別是馮道德和白眉),死法卻相同,都是被敵人尋到刀槍不入的唯一罩門(肛門)一劍刺穿致命……張徹如此拍法,倒也並非信手胡編,在最早描寫洪熙官、胡惠乾等少林英雄故事的清末小說《萬年青》中,方世玉就是被五枚師太一腳踢中肛門而死。
當然,小說歸小說,《萬年青》中的少林子弟還是聚眾作亂的反面典型呢?電影歸電影,張徹、劉家良的作品中,洪熙官方世玉三德個個成了鋤強扶弱的俠義英雄!一百年間,對廣東少林子弟的傳奇演繹,由貶低到歌頌,由反派到大俠,從小說到影視,從悲壯到喜劇,箇中演變軌跡,固然耐人尋味;但就功夫電影而言,不斷重塑方世玉等少林英雄的傳奇形象其實並非難事,真正殫精竭慮且影響功夫片走向格局的,還是怎麼拍功夫……
喜歡看功夫片的影迷都知道,在功夫片中,“功夫”承擔的功能不僅是感官刺激視覺效果那麼簡單,精彩的動作設計還可以作為劇情的一部分,甚至成為推動故事發展的關鍵。譬如“刀槍不入”,劉家良的《洪熙官》(1977)就是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