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感情,殭屍原本被描繪成毫無人性知覺的怪物,而片中這三個殭屍因是父母與兒子的關係,自然舐犢情深。小殭屍誤落人間,與幾個小孩又有了深厚友情,玩些溫馨有趣的小把戲,明顯是抄自斯皮爾伯格《》外星人故事,雖然只借了皮毛,殭屍倒也稍沾了些親情友情氣。不過,畢竟是嗜血殺戮的行屍走肉,最後一場殭屍大鬧繁華都市的重頭戲又借鑑了日本的怪獸電影的情節,香港觀眾看得離奇有趣,日本觀眾卻是親切熟悉。再加上具有超能力的小殭屍正合扶桑文化口味,更使得《殭屍家族》在日本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之後竟也出現了短暫的“殭屍熱潮”,恐怕這是香港電影人所沒有想到的。

三、跟風大戰殭屍爭王

1987年是殭屍題材風頭正勁之時,引領殭屍電影潮流的寶禾影業雖然狠嚐了幾次“殭屍”的甜頭,卻沒有接著搶市,而是拍了一部《靈幻先生》。影片在大玩功夫法術鬼怪魂精之餘,惟獨沒和殭屍沾邊,只涉及了另一類民間傳說中活人被術士施法控制的所謂“行屍”。不過,即便如此,片中呂方和小孩演的搗蛋鬼的服裝造型,仍然像足了日本觀眾喜歡的清朝殭屍。另外,同期的幾部喜劇片如《精裝追女仔2》、《福星闖江湖》中都加了扮殭屍嚇人的搞笑橋段,看來其時“殭屍”熱潮的影響力已不僅限於同類影片。 txt小說上傳分享

“殭屍大時代”……香港殭屍電影漫談(3)

同樣在1987年,鄧光榮的“影之傑”電影公司製作了一部完全不同於寶禾公司開創的茅山道士施法的新型殭屍片《猛鬼差館》。該片由兩個在當年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負責劇本編寫和導演工作。其中一叫做王家衛,本來主要為陳勳奇做編劇,但並不是很成功,還曾經因劇本編寫太慢被新藝城炒了魷魚。另一人叫劉鎮偉,本來不是搞電影的,早年在某財務公司工作,後來該公司搞起了電影,成立了“世紀”電影公司,他便成了該公司的製片經理。監製了《兇榜》、《殺出西盤營》、《烈火青春》幾部“新浪潮”導演作品後,對電影的興趣愈發濃厚,竟棄了製片經理不當,改做電影編導。

兩人合作的這部《猛鬼差館》雖然是當時最熱門的“殭屍”題材,卻並未淪為跟風之作,而是藉助流行拍檔喜劇模式,配合各式各樣中西鬼片的驚悚搞笑情節,拍成時裝版的警察、殭屍大斗法的驚悚搞笑喜劇,與林正英民初背景的茅山殭屍片大異其趣。影片的“殭屍”也不再是清朝遺老,居然改為抗日時期在港自殺的日本大佐,而且仿效身披黑色斗篷的西方紅眼吸血鬼形象,至於片中警察們最初採用的對付殭屍的方法亦是用木樁釘入殭屍心臟和大蒜辟邪等西方降治吸血鬼的路數。

《猛鬼差館》上映後,觀眾對這種“土洋結合”的殭屍片倍感新鮮,票房自然輕易過千萬。劉、王嘗此甜頭,豈能罷休?1988年再次聯合編劇,以《猛鬼差館》原班人馬繼續打造時裝殭屍喜劇《猛鬼學堂》,上演了警察捉鬼部隊大戰殭屍猛鬼的瘋狂好戲,影片繼續向西方型別片借橋,同時又大膽創新,比如用放水放電消滅殭屍的方法,不僅本土茅山術中沒有,亦不見於西方的吸血殭屍片。相較而言,與該片同年上映的《殭屍叔叔》卻仍體現了本土化的民俗傳奇,以前“寶禾”殭屍片中常見的搖鈴趕屍、師徒鬥趣,門派之別的惡作劇整蠱、茅山法術大斗清朝殭屍等等橋段皆被《殭屍叔叔》照單全收,並且拍得趣味盎然、娛樂性十足,再次延續了寶禾公司製作殭屍電影的票房神話。只可惜,它已是香港完全本土民俗趣味的“茅山殭屍片”的最後一次風光了。

四、殭屍片代言人:林正英

在香港的殭屍電影中,許多影星都扮演過降妖伏魔的“茅山道長”,比如鍾發、陳友、鄭則仕、吳耀漢,甚至玩票的名作家倪匡等人。但若論最受歡迎、拍得最多的,則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