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用一個集團軍南下同納粹德國搶佔高加索和裡海北部地區的控制權,一旦讓帝國搶下蘇聯的伏爾加河流域的石油區,納粹德國就等於是一場空。
衛立煌考慮的非常遠。如果中德最終還有一戰,而且這一戰還是他和趙庭柱老總指揮的話,他希望儘可能的提前奪取斯大林格勒,同納粹德國隔河相望。
他提出的這個作戰計劃確實是比較冒險,但也很聰明,立足長遠,所以從一開始就得到了趙庭柱總司令官的鼎力支援。此後也陸續得到了中央軍部和宋彪皇帝的認可。
蘇聯紅軍在這樣的大攻勢中,完全是慢了三拍也不止,北方聯軍快如閃電一般推進到斯大林格勒和薩馬拉,跨度是1300公里的大躍進,前後只用了半個月的時間。
北方聯軍到斯大林格勒東岸的時候。距離蘇軍防線只有60公里的時候,蘇軍才知道對方有一個集團軍的兵力突然攻了過來,這時,薩馬拉城已經失守。
蘇聯此時在斯大林格勒地區有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頓河方面軍、西南方面軍,統一歸屬朱可夫陸軍大將指揮,有趣的是這還真的是趙庭柱和朱可夫的第二次較量,而且兩人此時都在前線。
真論才華,趙庭柱肯定不如朱可夫,但是趙庭柱手裡的牌是很漂亮的,他兩個集團軍六十萬軍兵力進攻朱可夫的大後方,兩軍相距只有六十公里,朱可夫才知道對方是兩個集團軍,至於這兩個集團軍的裝備水平和人員狀況,朱可夫是完全不清楚。
本來和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鏖戰就很艱難,突然連中國國防軍都加入進來,朱可夫這個仗還能怎麼打?
朱可夫確實是現代戰爭中的天才指揮大師和軍事家,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立刻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後撤,試圖同頓河方面軍會合,等於是將德軍的陣地暴露給中國陸軍,他先撤回去同頓河方面軍匯合,然後用三個方面軍在頓河和奇爾河之間的魯斯伯平卡斯亞地區進行防守作戰。
這麼一來,他可以有效的利用頓河的優勢削弱對手的裝甲及坦克部隊的優勢。
問題是他一個方面軍想要從戰場上迅速撤離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為此,他也確實是丟棄了大量輜重,幸運的是趙庭柱並不打算同朱可夫的三個方面軍決戰,他的戰略目標是奪取斯大林格勒的東側陣地,和納粹德軍隔河相望。
奪取斯大林格勒東側陣地後,趙庭柱只保留一個集團軍配合德軍攻勢將對手的三個方面軍牽制住,而中央第五集團軍則作為主力部隊配合黃百韜的中央第二集團軍一路北上進攻喀山,蘇聯準備不足,第二集團軍一路攻城奪寨,在第五集團軍的配合下於11月3日攻佔喀山。
從戰略上,帝國國防軍是基本在一個月內就完成了戰略任務,只是消滅的蘇聯紅軍數量並不多,對於這場戰役而言,結果比過程重要,因為蘇聯此時的軍事工業中心基本都集中在喀山至薩馬拉,以及車里雅賓斯克至奧倫堡地區,而蘇聯的戰爭補給資源則主要來自哈薩克和高加索地區。
看似不精彩的戰役,實際上恰恰是最為高明的決策。
如果蘇聯紅軍不在短時間內重新作出重大的調整,不對帝國國防軍所佔領的地區發動全面反擊,蘇聯的國運在這場戰爭中就走到了盡頭,大約兩個月後,蘇聯紅軍就會因為失去後援物資、補給而無法繼續同德軍作戰。
如果蘇聯紅軍決定反擊,那就正好踏入帝國圍城打援的計劃中,因為帝國的大機械化作戰最擅長的就是以快制動,只要對手的部隊開始調動起來,帝國就能迅速予以快速的殲滅、截斷,其次才是攻防戰、圍殲戰。(未完待續。)
第324章 社會主義的前提條件
現代戰爭的軍事進攻中首先要堅持兩個原則,首先是維持後方補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即對能夠威脅本方後勤補給的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