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
總體上,國防部負責政策制定和統籌安排,而中央軍部負責執行。但真正負責制定政策的機構是中央軍事委員會。
蔡鍔因為一度過於保護騎兵,造成陸軍內部分裂,被迫退出現役,轉而擔任國土資源部大臣,段祺瑞、張顯仁、祝謙等並非本系的上將也都因年齡和其他原因退役,陳武因為違反軍法受處置,降兩級以少將軍銜強制退役,楊鐵生因病退出現役。
加上舒方德轉任內廷總長,帝國曾經的十四位陸軍上將和一位空軍上將,如今還在中央軍部的只剩下蔣方震、蔣雁行、趙庭柱、陳其採、張孝淮、張亞虎、傅良佐、張鴻逵八人。
作為一個戰爭之強國,帝國既沒有開國十大元帥,也沒有十大大將,老一代的基本都退出了現役,帝國陸軍中將一級有112人,43位出身於遠東陸軍士官學校。
這就是帝國的新陳代謝,新的時代已經屬於帝國新一代的中青年軍官們,這是郭春霖、傅作義、衛立煌、潘兆勤、黃百韜、白崇禧、薛嶽、劉亞昭、劉景桂、郭玉謙、徐尉、陳厚甫、陳季良……這一代人的大時代,在這一屆國防委員的24人大名單中,新生代的這一批佔了17位。
蔣方震一如既往繼續擔任中央軍部總參謀長,陳其採擔任國防大臣,張亞虎擔任中央直隸軍區司令,趙庭柱擔任遠東軍區司令,蔣雁行擔任西伯利亞軍區司令,傅良佐接替蔡鍔擔任陸軍參謀總長,張鴻逵擔任中央軍事學院院長,張孝淮擔任遠東軍事學院院長。
他們已經是東北一代最後的象徵者。
終究還是忌憚日本海軍的實力,傅良佐、潘兆勤制定了一個北方決戰計劃,還是希望透過陸軍和空軍在朝鮮半島向前推進,再用空軍轟炸日本本土,以此結束戰爭,而不是依靠海軍在南線戰場的決戰。
海軍參謀總長陳厚甫明確反對這一計劃,他認為日本堅韌隱忍,即便佔領朝鮮南部對日本實施轟炸也很難逼迫日軍投降,日本最大的倚仗就是海軍,只有消滅日本海軍主力才能讓日本失去和中國為敵的資本,否則永遠不能讓帝國得到真正的長久和平。
傅良佐和陳厚甫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兩個人都是大嗓門吵個不停。
他們都算是中生代的支柱級名將,在一戰中都有卓越的表現,特別是在擊潰奧匈帝國陸軍的大戰中,傅良佐堪稱當時表現最為耀眼的前線指揮官,相比之下,身為陸軍上將的傅良佐因為屬於東北系,資歷更長,軍功也更高。
比他們資歷更深厚的舒方德、蔣方震都不說話,聽著他們兩個人爭吵不休。
等他們都拍桌子大吵起來,恨不得要拆了桌子打一架,舒方德才忽然發話道:“都注意點,這裡是內廷,不是你們軍部,一位陸軍上將。一位海軍中將,想打架就回你們軍部。”
聽了這番提醒,傅良佐和陳厚甫才喘著粗氣的暫停了爭吵。彼此坐下來還互相瞪著眼。
是啊,這裡可是皇庭中央宮。
見兩人安靜下來,舒方德才以內廷總長的身份問陳厚甫道:“如果以海軍決戰為主,你們海軍有多少把握?”
陳厚甫當即道:“我們我們的戰列艦雖然處於劣勢。但在航母和潛艇上都佔有優勢,時代已經不同了,只要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設計戰術。必定能戰勝日本海軍。”
舒方德慎重的續問道:“最終的戰術一定要彙報給皇上,在彙報之前,我們必須慎之又慎的確定最佳選擇。所以,我想知道如果以你們海軍為主,海軍的損失會有多少?”
陳厚甫更是堅決的說道:“就算是海軍全滅也要打,此是國家命運之時,海軍絕對不能退縮。就算是將我們手裡的全部家當都打光也要打,打光就再造一批。”
傅良佐譏諷道:“陳總長,你說的倒是簡單,上下嘴皮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