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判,即便停戰的條件極為苛刻。
宋彪隨即調整了原有的戰略,率領主力部隊轉移到貝魯特港口,準備從這裡乘船直接抵達希臘和阿爾巴尼亞,以此為跳板進攻巴爾幹地區,直接進攻奧斯曼帝國陸軍,而大部分的部隊則橫跨整個奧斯曼帝國,大量收繳奧斯曼帝國的武器裝備。沒收一切戰爭物資,為大規模的反攻德奧做最後的準備。
實際上真正刺激美國宣佈參戰的原因是俄國二月革命的爆發,此時誰也不知道俄國沙皇退位之後的新政府是否還會繼續保持協約國條約,如果俄國不繼續進攻德國,單靠英法。再加上中國也未必能結束戰爭。
特別是中國為了自身利益採取從中東發起進攻的軍事戰略後,可能不等中國進攻到德國,德國就已經提前擊敗了英法聯軍,正是因此,美國才決定出戰。
現在除了英法最為著急外,中美意其實都在觀望俄國的態勢。美國即便登陸歐洲之後也一直在等俄國的情況明朗化,此後才決定完全發力攻打德國。
由於俄國革命的爆發,俄軍沒有乘勝大規模推進到奧斯曼帝國,讓中國獨吞了整個奧斯曼帝國的疆域,這一點也完全超乎英法俄最初的設想,帝國陸軍以協約國的集體名義佔領奧斯曼帝國的疆域,實施軍事管制,大規模從奧斯曼帝國抽調和查抄物資,繼續用於支援對奧匈帝國的作戰。
此時的德奧海軍基本分裂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在黑海,一部分在亞德里亞海,但在這裡基本都被法意海軍消滅的差不多了,這對於帝國大規模在希臘和阿爾巴尼亞地區登陸是個非常重要的好訊息。
1917年7月,帝國陸軍主力在阿爾巴尼亞地區匯合,聯同在當地的法軍和意軍,一起進攻奧匈帝國,迅速向塞爾維亞推進。
此時的德國陸軍正將大部分主力集中在西線戰場,試圖在美國大規模調兵參戰之前逼迫俄國退出戰爭,在南線協助奧匈帝國的兵力不足,導致帝國遠征軍在塞爾維亞南部山區連續殲滅奧匈帝國的帝國國防軍。
帝國遠征軍的大部分新編團還在奧斯曼,只集中了72萬陸軍,但都是精銳部隊,而奧匈帝國投入的各民族部隊和帝國國防軍,加上保加利亞軍的四個師,總兵力接近130萬人。
即便如此,帝國遠征軍還是依靠更為精銳的作戰實力和大膽的穿插戰術,迅速的大獲全勝,連續殲滅奧匈帝國陸軍四十餘萬。
和英法德奧不同,帝國遠征軍以機動作戰為主,並不強調對陣地爭奪,不斷採取繞道的大範圍迂迴進攻,直接切入敵軍的後方,也經常採取強攻切斷敵軍陣地,從進攻轉變成防守,在切斷敵軍之後用防守戰和機槍陣迅速消耗敵軍。
透過這種攻守戰術的不斷轉換,以及大迂迴的包抄戰術,奧匈帝國陸軍不斷被帝國遠征軍圍殲,超過三十萬的部隊在德遜河防線被合圍,切斷了所有補給。
不過,戰爭最害怕的除了敵人之外就是盟友,在帝國遠征軍一路進攻奧匈帝國的同時,意法聯軍在弗拉涅地區被保加利亞軍隊擊潰,被迫後撤,導致帝國遠征軍的後路又即將被保加利亞軍切斷。
1917年9月,回撤到弗拉涅地區的帝國遠征軍擊潰保加利亞軍隊,乘勢進攻索菲亞,12月4日攻佔索菲亞,逼迫保加利亞退出戰爭。
1918年3月,帝國遠征軍在塞爾維亞軍和意軍的配合下,重新奪回貝爾格萊德,恢復了塞爾維亞王國,為正式全面進攻奧匈帝國做好了最後的準備。
只是就在如此大好的局勢之下,宋彪悄然乘船返回國內,指派段祺瑞為帝國遠征軍司令,實際指揮權由馬爾託斯將軍和陳其採等人領銜的遠征軍參謀部負責。
很顯然,對中國而言,在歐洲的勝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勝利,除了佔領伊拉克之外,帝國遠征軍並無其他真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