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丁師傅紡紗機(第1/4頁)
章節報錯
萬曆43年八月十六。
中秋佳節才過,屏東王府又添喜事,王妃又懷了。
懷孕的不止一個,葉赫那拉·東哥也有了,而且已經有五個月了,按時間推測,應該是在船上懷的。這娘們命好,沒被朱老七抓壯丁去難民營走一遭。
瀛王府人丁興旺,朱老七洋洋自得。
只是有些意外,他在大艾同阮氏身上也沒少用功,但兩個就是不見結果。為此,朱老七給兩個女人特製了一份日曆,也沒有別的,就是把月事記錄的仔細一些,看哪日用功效率更高?
這倒不是他缺孩子,是女人自己個著急。
女人著急在那方面就特別積極,就搞的朱老七有些吃不消。再壯的牛,也架不住家裡的田多啊。
但今日瀛王不耕田,而是去了一家紡紗作坊,柳娘子紡紗廠。
該紡紗廠位在屏東府東港鎮,乃是瀛州紡紗聚集地,原料多來自於天竺。從新大陸弄來的籽棉就在這家紗廠處理,紡紗成錠。
柳娘子年過五旬,普通民婦,他兒子柳家順剛過而立,曾做過四年王府家丁,柳家順的媳婦也出自王府,曾在程夫人處做事。
小夫妻出府後便辦了這麼一家紡紗廠,取天竺棉紡紗,而後運往松江府售賣,這兩年生意做的風生水起,也算是一方富豪之家。
王府家丁女使進進出出,幾個女人各有自己的一幫人,朱老七也是到了用人時方知有這麼一號人。
話說,這家也算是王府的外圍勢力吧,雖然朱老七一直也不知道。
馬車裡,程夫人拿著一匹棉布愛不釋手。
“殿下,前幾日柳家的拿給我看時,妾身都驚呆了,想不到墨西哥棉竟然能紡出40支的紗線來。你看看,織出來的料子又薄又柔,做貼身衣物再好不過了。”
有關紗線支數,就是一兩棉能紡出幾根紗線來。40支,就代表一兩棉能紡出40根紗線。
自然,支數越多代表紗線越細。
當下世界兩大紡織中心,無論是大明還是天竺,一兩棉最多也就能紡出22根紗。這不是技藝或者工具的問題,而是棉纖維粗度影響。
當然,也不是支數越大越好,取決於要做什麼樣的料子。
但以朱常瀛來看,40支的料子也無法同後世的普通床單相比,中間也不知存著多大的差距。也就是說,當下上好的22支棉布在後世沒法看,大抵就是純棉毛巾的水平,而40支則可以勉強做床單被單了,相對柔軟舒適。
不要小瞧了棉紡業,從籽棉開始至成布,前後歷經90幾道工序,一匹未經染色的平紋棉布價值大約3錢銀子,染色之後則在6錢銀子以上。
為什麼染色這麼貴,因為染色劑全特釀是天然材料啊,要從不同植物礦物裡提取,不同顏色的料子價值天差地別。
如果印花,則價值又要高些。
除了印花,還有提花,也即是在織布的時候就織出花紋圖案。
你道這就完了,還沒有,紗線或者布匹還可以做柔性處理,而柔順劑用的是米漿!
所以這個時代看人有沒有錢就很簡單,能穿得起綢緞的,這也不用問,其次為身穿染色面料的,普通百姓就大多白棉布白麻布,便宜。
一匹布13米,大約可做兩件成人衣物,3錢銀子就可以有兩套衣服穿,對於普通大明人來說屬於正常消費。
但同樣的棉布去了國外,價格上漲三至五倍,尤其日本,本國不產棉卻是棉花棉布消費大國,利潤常以十倍計。
去年,長三角大概產棉布2300萬匹,全國則可能為3000萬匹,透過海路出口棉布280萬匹,關稅收入64萬兩。
朱老七覺著還遠遠不夠,按照大明人口數量,年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