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它們的價值。

宋哲武看過這幾個廠子的資產和經營情況的資料,應該都很不錯。

晉恆紙廠只是規模比較小,產能較小,每天只有400公斤。而且,工藝技術也不過關,同外阜紙張在質量上有差距。不過,宋哲武相信,這樣的問題很好解決。

至於太原骨粉廠和太原化肥廠沒人購買,開始時多少有些讓宋哲武吃驚,可是經過馮銳和趙承夏一解釋,也就明白了。

這個時候,農民種田絕大多數都是自己漚農家肥,沒有幾個人會奢侈到花錢買肥料。

閻錫山之所以建作為肥料使用的骨粉廠和化肥廠,那是因為閻錫山推行他的“六政三事”中,農業計劃案的需要。

閻錫山認為:“晉民向多務農,農業所佔財產,殆有山西富力全額三分之二”。晉省“耕地原屬佳良,只以多年肥料瘠薄,未足補償地方,遂致土質漸壞,生產漸少,每畝之收穫額,尚不及東西各國三分之一。

本計劃案欲以科學方法,使土質變肥,產品增加,地利盡而財用富也”。“講求灌溉,農業之發展系焉,故先之以水利計劃,除病蟲害,改良土壤,收量之增加系焉,故繼之以農藥肥料之計劃,選擇種子,禾苗之發育系焉,故又繼之農事試驗之計劃”。

閻錫山的想法和願望是好的,可是他卻忽略了山西農民的實際情況和經濟承受能力,閻錫山又不能像半強制性種植棉花和植樹一樣,強迫農民買它的股份和化肥,除非他給農民買化肥的錢。

因此骨粉廠和化肥廠現在經營慘淡,只是這是推行“六政三事”的配套企業,沒有人敢建議停產,閻錫山本人則堅持開辦,他期望日久民眾就會接受。

深藍重申,本書中山西的一切都是根據真實史料展開的,甚至廠名、產量、人員的學歷等,百分之九十都是真實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名,深藍實在是查不到了。深藍力求讓豬腳回到真實可靠的30年代,透過整合當時的人力、自然資源,實現豬腳心中的理想,而不是純粹的虛幻主觀臆造。

再次感謝“70生人”書友的打賞

第三百八十三章佈局工業規劃(四)

第三百八十三章佈局工業規劃(四)

對於農民不用化肥一事,宋哲武也是很頭痛,山西土地確如閻錫山所說,十分貧瘠。這主要是因為山西開發的比較早,早在春秋時期,這裡就是霸主晉國的地域,土地經大規模開墾種植了幾千年後,地力下降的很厲害。在不可能休耕的情況下,興修水利,輔以農家肥和化肥,才是相當於治本的辦法,如果和其它農業新技術配套,就可以大規模提高土地的產出。

可是宋哲武也和閻錫山一樣,他也不能強迫農民購買化肥。

對於生產越多,虧損越大的骨粉廠和化肥廠這兩家企業,既然沒有人買,那就得自己想辦法,山西的任何可以利用的資源宋哲武都不會放過。宋哲武琢磨了一天後,已經想到了解決辦法。

強制命令農民購買化肥,那是絕對不行的,不要說會引起山西、綏遠、內外蒙的民怨,就是洶湧而來的國內輿論也會把他比作強搶民財的軍閥。

免費供給自己治下的農民們化肥,這也是宋哲武不可能做的,這不僅僅是財力的問題,關鍵是這與他的初衷相違背。

不過,宋哲武有辦法。他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誘導,甚至也可說是誘惑。只要讓農民們看到巨大的利益,那樣即使不用他推薦化肥,他們也會急著來搶購的,問題的關鍵是要看這個誘惑是否巨大。

要知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宋哲武決定開辦一個示範農場,在大量使用化肥和新的先進農業技術後,讓產量說話。

馮銳在太行行署搞的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