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在閘北的,正是那支因為要充當中間人,才被從江西拉來南京上海警備的第19路軍。

上海人見過很多軍隊,從掛著辮子的清軍兵勇到戴著狗皮帽子的奉軍,從留著鬍子的白俄義勇隊到包著頭的大英帝國廓爾喀僱僱傭兵,土的洋的,各種各樣的軍隊都見過。

同以往見過的各式軍隊相比,這回進城的這19路軍還真不起眼,甚至看著都很寒酸。

論軍容,以廣東人為主的19路軍計程車兵們都是一色黑黑瘦瘦,個子矮小,很多人的個頭看上去就像十幾歲的孩子。再加上他們揹著斗笠,穿著草鞋,大冬天連身棉衣都沒有,一身單衣一身夾衣的在寒風中晃悠,怎麼都看不出有精銳部隊的霸氣。

論裝備,19路軍就更不起眼了,只不過他們的裝備很有特點。

19路軍的裝備特點,概括起來就兩條,第一是雜,第二是老。

所謂雜,19路軍一個旅的步槍就有12種型號,機槍有9種型號,還不算兩款輕機槍。

要說武器老,十九路軍的裝備在全國所有國民政府的部隊中來說,即便不是最差的,也應該是處在下游。如果說還有那支正規軍的裝備比十九路軍還要差的話,大概只有在江西和鄂豫皖的紅軍了。

僅以步槍話來說,十九路軍全軍三萬餘人,只有一萬五千多支步槍,其中老套筒就有1762枝。大概僅僅比紅軍稍好一點。

老套筒是漢陽兵工廠在前清光緒年間造的步槍,生產出來都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

用了三十年的步槍,很多槍管的膛線都磨光了,子彈也就是能打出去,至於打到什麼位置就別提了。可這種老爺步槍,就佔了19路軍這個旅全部步槍的七分之一以上。

十九路軍裝備最多的,是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造七九步槍,7200枝,也就是俗稱的漢陽造。還有廣東石井兵工廠造的七九步槍,2680枝。說起來,這兩種步槍比較新點,還都是全套圖紙仿製的德國毛瑟步槍。

如果這些槍都能達到德國毛瑟槍的水準,那倒也是好槍。可惜,就像我們現在也喜歡買原裝進口貨,而不是仿製貨一樣,原裝的德國毛瑟槍和仿製的漢陽造,廣東造差距也很大。

仿製可不是有套圖紙就萬事大吉的,用的材料好不好,工藝是否到位,管理好不好,對槍械質量的影響都很大,就拿廣東造的七九槍來說,質量好的時候,射擊子彈的散佈範圍就是個茶杯蓋大小,質量差的時候,同樣距離,子彈散佈範圍就就有水缸大小了。很不幸,19路軍拿到的廣東造,大多是廣東政局混亂,兵工廠廠長連續更迭的時候製造的。

而機槍方面,一個旅也只有重機槍30挺,輕機槍5挺♀樣的裝備,放在國內比,不算太爛,但是拿出去和日本人比,那就明顯差一截了。

軍容不整,裝備低劣,這恐怕是上海人對19路軍的第一觀感。

不過,在這副寒酸相的背後,19路軍卻有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強悍戰力。

五年前的北伐戰爭,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從廣東一路打到河南,號稱“鐵軍”。其實第4軍參加北伐的,只有第10師和第12師以及葉挺**團。19路軍就是“鐵軍”中第10師的正宗傳人。

19路軍戰鬥力到底有多強,對手的評價是最有說服力的。

江西紅軍三次反圍剿時,當真是見神殺神,見佛殺佛,被紅軍逮住突襲的**部隊,幾乎沒一個能全身而退的。而唯一一個能和紅軍打成平手的,就是19路軍。

高興圩一戰,十九路軍和紅軍激戰一天一夜,紅軍和19路軍各傷亡兩千多人,紅軍兩位師長戰死,可見當時戰鬥之激烈。

多年後,太祖在評點第三次反圍剿國民政府軍各路大軍時,就把第19路軍列為戰鬥力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