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過年吃肉,現在城裡那些,電視上面,哪天不吃肉啊,糖也有肉也有,還分過年才吃嗎?講給人家聽演給人家看。”

王莉哭笑不得,讓姐姐哥哥挨著外公坐,自己抱孩子,一面給母親幫忙,不過黎祥琴又推她:“個人吃,個人吃,管那些整啷個。沒得啷個好菜,我這不會做菜的懶人,有啷個就吃啷個哈,不興客氣不興拘禮,個人吃。”

姐姐哥哥都規矩的坐在門口頂邊上,黎祥琴看他倆吃飯秀氣的模樣,打趣道:“這回不安逸吧,我們這些地方東西跟你那些又是一個樣,吃不慣吃不飽個人餓著哈。看你今朝晚上吃啷個,中午就沒吃好點兒,晚上又看你吃啷個嘛。”

地域飲食文化差別確實明顯,不過在那邊王莉也做飯,一灶臺的菜幾個孩子勉強也吃的飽。黎祥琴又另外煮一鍋火鍋丸子那樣的湯鍋,王莉就是怕她們吃不慣特地路過三江下車來買的,但黎祥琴沒煮過這樣的東西,白的黑的紅的各種丸子,依舊在裡面放把海椒花椒就算好,味道跟王莉做的實在不能相較。除了那些,姐姐又多吃了許多王莉夾來的酥肉,只有陳智最不挑,管他辣的麻的鹹的酸的,就連那碗白水煮圓白菜也咕嘟咕嘟嗦下去一肚子,這圓白菜一樣清秀可愛絲絲蜜甜的小東西。

王莉坐在他身邊,同長輩開玩笑:“口味這個東西是變不了的,再出去恁多年呢,始終在屋裡吃慣了還是自己屋裡的吃的順口。”

“是這樣呢,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嘛,那年輕時陣兒我們到新疆去收棉花,那邊吃的跟我們這些更不一樣,光是啃兩個灰麵餅子,住了一個月,嘴裡全是泡。幹得咽不下去,我們哪裡曉得那些地方吃啷個呢,樣都沒帶,後面有個老鄉屋裡還放得有兩斤幹海椒面,那幹海椒面吃著都安逸,光用它拌園須蒜苗都安逸,這樣才過來了。”

“外面再好也不如我這個狗窩好,沒得我個人屋裡吃得安逸。”過年了,也喝了半杯白酒,王正書也顯得放鬆了許多。

王莉道:“倒是這樣說,還是個人屋裡的飯菜有滋味些,外面味道再習慣了,時間久了還是想的。”

黎祥琴站在王莉邊上,又道:“還是這個最乖,哪樣都吃,哪樣都不挑,給他啷個就吃啷個,你看這個好乖嘛。”

大人給什麼吃什麼,不給就自己上手,也是抓到什麼吃什麼。

王正書最關注的又是規慶,除了從小在身邊待一段時間,神態上,總感到他像小時候的黑娃,他雖不像黎祥琴那樣用語言和夾菜來表達,可吃不到什麼菜,又總是默默往他面前移過來。

規慶與黑娃其實性格上並不相同,姐姐小蘭更與他們不同,她是被王莉用愛堆砌起來的孩子,儘管這個丫頭總是假裝成懂事的小大人,可什麼都是寫在眼睛裡的,喜歡,害怕,高興,嫌棄,亮晶晶的一雙眸子,跟王莉小時候一樣乖得很。

曾發兒同姐姐道:“好好讀書,好好讀,好好讀書將來才有大出息,二天才不得像我們這樣風吹雨淋的,讀書才有用。”

王正書竟然點點頭:“有文化是要輕鬆點。”

曾發兒又道:“倒不是談撿好大個便宜,反正少走不少彎路,讀書的人,讀的書就是路,你我一輩子都是摸著過,有文化的人眼睛自然看得見路。讀望天書也不行,書讀進去了眼睛才能看得見。”

小蘭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是書裡面有路,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然有路。”

王正書和曾發兒不像潘天發會談,什麼大道理說出來都顯得詞不達意,只是道:“你曉得就好,就是這個道理,你是說的比我好,就看你以後是不是也是這樣做的。現在不聽,以後吃了虧你就曉得,以為害你呢,二天你才曉得厲害。”

過來人已經摔了跟斗,於是總這樣用過來人的經驗諄諄善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