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戰中,日軍也只陣亡了兩百多萬官兵。
雖然從人口上看,對於擁有一億多國民的日本來說,一百多萬的傷亡還不算大,至少沒有超過日本的承受範圍,但是相當於國民總數百分之一的傷亡率,肯定會對日本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從當前局勢來看,日軍遭到重創,也對美日聯軍進軍華北產生了巨大影響。
雖然在這場戰役中,美軍的傷亡並不大。到十四日夜間,也就是第十六集團軍放棄了集體抵抗,開始分散突圍的時候,美軍只陣亡了一萬多人,傷殘軍人不到兩萬,比帕特里奇最初的估計低得多。但是在東北戰場上,美軍的兵力本來就不佔多數,充當主力的、特別是在戰線後方,一直是日軍。
這就是問題所在。
即便在前線戰場上,日軍的表現乏善可陳,可是在後勤保障上,美軍仍然得依靠日軍。
沒有日軍的掩護與支援,美軍的後勤保障就得不到保證,補給線也沒有安全可言,前線進攻自然無從談起。
這一點,在突出部戰役結束之後體現得非常明確。
美軍在十四日夜間佔領了敖漢旗之後,足足停留了一週,直到二十一日才開始向赤峰推進,而這比帕特里奇預計的多了三天。導致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日軍傷亡過大,沒有足夠的兵力保護後勤補給線,也沒有辦法為美軍提供足夠的支援,使得帕特里奇不得不讓大批美軍執行後勤運輸任務,從而拖累了進攻行動。
當然,問題遠沒有這麼簡單。
從根本上講,美日聯軍能夠在突出部戰役中取勝,除了帕特里奇的指揮因素,特別是他堅定不移的按照戰前計劃行動,沒有因為錦州遭到攻擊而放棄進攻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隊守衛的防線並不牢固,沒有像醫巫閭山那樣的天然屏障,也就沒有辦法在戰線上固守。
如果換個環境,美日聯軍的進攻行動肯定不會如此順利。
接下來的進攻正是如此。
雖然美軍在十月底拿下了赤峰,完成了從北面迂迴攻擊北京的部署行動,但是在接下來的進軍中,不管是從東面攻打山海關,還是繞道赤峰進軍承德,美日聯軍都得在易守難攻的地理環境下作戰。
在此情況下,日軍的支援顯得至關重要。
因為美軍將主力放在赤峰,妄圖繞過山海關,所以美日聯軍的後勤部極限長達一千多公里,期間三分之二在山區。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足夠的支援力量,美軍的進攻很難得逞。
如此一來,帕特里奇不得不放慢進攻步伐,等到日軍的補充兵力全部到位,並且鞏固了後方補給線之後再發起進攻。
也就是說,即便在佔領赤峰之後,美日聯軍也無法立即發起進攻。
按照日本的增兵速度,以及美日聯軍控制佔領區的能力,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之內,帕特里奇都得老老實實的呆在關外。
照此計算,美日聯軍最快也只能在十二月底發起進攻。
此時已經是嚴冬,就算美日聯軍有足夠多的禦寒衣物,主戰準備也做好了防寒準備,要想在山區內取得迅速突破,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毫無疑問,這就是羅耀武在突出部戰役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事實上,也正是斷定美日聯軍無法在冬季到來之前再次發起進攻,羅耀武才會在戰役後期讓部隊全面撤退,主動放棄關外防線。
只要拖到冬季,隨著大雪降臨,帕特里奇有點頭腦的話,就會再等上兩到三個月,在開春後才發起進攻。對羅耀武來說,別說四五個月的休整時間,只要有兩個月,他就能組織起新的戰略防線。
更重要的是,只要能在最後一道戰略防線上再次消耗美日聯軍的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