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的問題不歸帕特里奇管,而且他也管不了。當時,日軍的主要準備工作就是完成改編,增強主力師團的戰鬥力,用源源不斷送達前線的主戰裝備武裝各主力師團,並且在主要補給線沿途構築防禦設施。

為了保護交通補給線,日軍在從丹東到瀋陽、大連到瀋陽、瀋陽到葫蘆島市、瀋陽到通遼與通遼到赤峰的幾條主要交通線上,每隔五十公里就設定了一座營地,每個營地至少部署一個步兵營與一個重炮連,每隔兩個營地還設定了一個可以支援一個航空營的航空站,用步兵、炮兵與陸軍航空兵守衛補給線。這樣一來,在這些補給線上的任何一處地點,只要運輸車隊遭到襲擊,日軍就能在三分鐘內提供炮火支援,在十五分鐘之內提供空中支援,在半個小時之內提供地面支援。

雖然這無法杜絕游擊隊的襲擊行動,但是能夠最大限度的確保運輸車隊的安全。

必須承認,這是一種較為有效的防禦戰術。問題是,該戰術需要耗費大量兵力,僅僅守衛這些主要交通線就需要大約二十個師團的日軍。如果算上守衛城市、軍營、倉庫等等重要設施的話,僅僅部署在後方的日軍就多達四十個師團,總兵力超過六十萬,相當於日軍侵華部隊的六成。

只不過,守衛後勤補給線本來就是日軍的主要任務。

與日軍相比,美軍的準備工作主要集中在兵力調動上。

打到這個時候,美軍在東北戰場上的作戰部隊已經超過二十個師,只不過仍然只有四個主力師,其餘的全是國民警衛隊師,總兵力大約二十五萬。

毫無疑問,這點兵力不足以讓美軍打下北京。

''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舉增兵

客觀的講,在僅僅動用四個主力師的情況下,就打下了整個東北地區,美軍在東北戰場上的表現並不差,遠遠超過了東南戰場。

當然,這也證明,協助美軍作戰的日軍要比臺軍出色得多。

問題是,美軍在東北戰場上取得的重大勝利,全都建立在友軍慘重傷亡的代價之上。如果從聯軍的角度出發,東北戰場上的情況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彰武會戰之後,就有日本議員提出,美國在東北戰場上“不給力”是導致日軍慘重傷亡的主要原因。雖然連日本當局都不認同這一觀點,但是實事求是的講,這位膽大包天的日本議員說得並不假。

如果美軍能夠多投入幾個主力師,東北戰場上的情況肯定會更加樂觀。

別的不說,就連帕特里奇也一直認為,應該向東北戰場增派主力部隊,而不僅僅是增派國民警衛隊。

阜新會戰打響前,帕特里奇就提出了這一要求。

可惜的是,美國當局一直不同意向東北戰場增派主力部隊,因為在美日聯軍打到朝陽之前,美國當局都將東南當成主戰場,以攻佔南京為主要目的。要知道,在阜新會戰之前,美軍已經到達南京郊縣,到南京主城區不到一百公里。在美國的政治家眼裡,只要美臺聯軍再努一把力,就能打下南京。

誰知道,幾個月下來,美臺聯軍在南京方向上的進攻毫無進展。

直到突出部戰役結束,美日聯軍順利佔領了關外地區,將戰線推進到山海關與赤峰,距離北京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美國當局才認識到,打下北京更加重要,而且只要向東北戰場增兵,就有可能打下北京。

也直到這個時候,向東北戰場增派主力部隊的事情才提上了日程安排。

可惜的是,汕頭登陸戰打亂了帕特里奇的部署。

隨著開闢了南方戰場,美軍的戰線拉得更加開闊。雖然汕頭登陸戰在受到突出部戰役影響之後,並沒取得預料中的成果,但是美軍兵力過於分散的問題已經暴露了出來,而對於美軍來說,穩住各條戰線比在東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