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理端正自己的衣、帽;以歷史為鏡子,則可以知道興衰榮辱;以他人為自己的鏡子,便可以明白自己的有優缺點、對與錯。
當時,那位歷史老師還說了一句:“歷史上有數不清的人物,學習歷史,大家可以拿自己去比照歷史上那些人物,學習他們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長久以往,你們就都可以成為了不起的人!如果在座的有人想成為了不起的人的話!”
就是從那以後,趙硯開始喜歡看歷史書,喜歡在書中、在網上研究那些著名歷史人物的性格與經歷。
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心智,研究歷史會得出截然不同的心得。
如果趙硯是四五十歲的時候研究那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話,研究多了,很可能會散失鬥志,因為歷史從來都是英雄的悲歌、道德的淪喪!人心的沉淪!
多少英雄窮途末路?多少陰謀家成為最後的贏家?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心越發不古。
在另一個世界,陸揚大學學的是歷史,自然沒少研究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陸揚研究到後面,看到的就是這些陰暗負面的東西,所以,陸揚成了悲觀主義者。
研究秦朝,陸揚發現秦始皇嬴政的兩個兒子,正直好學、勤於國事的大兒子公子扶蘇被小兒子胡亥與趙高陰謀賜死。
而胡亥這個不學無術的傢伙,堂而皇之地成為皇帝。
多少能臣、多少能征慣戰的武將先後被陰謀害死,最終使秦朝二世而亡。
研究漢朝,陸揚發現劉邦根本就是無信的小人,什麼無恥的事都能幹得出來,可是他最終取得了天下,楚霸王項羽浴血奮戰,滅亡了暴秦,言出必行、一諾千金,最終卻落得個烏江自刎。
研究唐朝,陸揚發現被無數人吹捧成千古明君的李世民,其實心中早有不可告人的野心,他是李淵的第二子,上面有寬容大度、性情敦厚的大哥李建成,照理說,李淵登基之前的王位本就不可能屬於李世民,登基後的皇位,也應該由李建成繼承。
但李世民卻早早收攬人心、招攬文臣武將,建立天策府,野心昭然若揭。
最終他果然弒兄殺弟囚父,逼父親李淵退位,由他登基。
陸揚也承認李世民當政後,治國確實有方,但這隻能說明他治國的才能,弒殺兄弟的德行,陸揚無法認同。
還有很多!比如人心、比如道德!
陸揚發現歷史朝代越向前,人心越是正直,道德敗壞之人雖然也不少,但社會總體風氣是正直的,做了壞事、錯事的人會羞愧會覺得無顏活在世上,但越到後面的朝代,社會風氣就越壞了,壞人成功的例子越來越多,研究人心的人越來越多,正義每每被踐踏,不擇手段只求成功的人越來越多,陸揚研究歷史,看到的更多的都是這些負面陰暗的東西。
而趙硯不同!
趙硯研究歷史,不是為了做學問,他是從歷史中尋找成功之道、為人之道。趙硯的功利心更強。
最終,在歷史中,他找到一條做人的原則——人無信不立!
趙硯研究那些歷史人物,最後很奇怪地發現大部分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無論是忠還是奸,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言而有信!
這一點和趙硯從小到大在影視、小說中看到的很不一樣。
在電影、電視或者小說中,趙硯每每看到奸臣、壞人都是出爾反爾、言而無信的小人,但真正研究歷史後,他發現錯了!
即便是那些以言而無信聞名的歷史人物,一生中言而無信的次數也不多,多數時候都是言出必踐的。
“大奸似忠”。
趙硯某天偶然看到這個詞的時候,忽然明悟了。
出爾反爾、言而無信的確實是小人,但也僅僅只可能成為小人,這些人就算做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