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不算什麼。

他雖然也在這裡,但離得位置很遠,而那些工匠卻就在地爐邊上,不但經受著炙烤還隨時有生命危險。

應該提高一線工匠的待遇。

只有親眼見到才能體會到疾苦。

關寧也是佩服這些工匠的毅力,整整持續了幾個時辰,也能堅持下來。

澆注順利完成。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冷卻,也就是關寧所說的冷卻法,也是為什麼採用中空模具的原因。

在裡面通入大量冷卻水,這樣的話,就可以讓鐵材料的炮身從內向外凝固,使得更加耐久,實用性更高。

有了準確的方法,只需要規整的操作就行。

關寧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借鑑,因而也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就這種冷卻法,就己經超過了明朝時期。

待冷卻之後,把模子上的泥打去,並清掃乾淨,炮身就鑄好了。

這還沒有結束。

接下來,還要對膛內進行檢查,檢視膛內是否光潤,只有光潔的才是好炮。

然後就是齊口,炮鑄好後,炮口凹凸不平,必須齊口,使炮口齊整光滑。

之後是鋐膛。將鏇刀扦入炮口,把火炮內膛鏇得極為光滑。

一步一步的進行下去。

漆黑油亮的火炮逐漸成形。

整個過程,花費了有二十多天。

這讓滿朝文武們都很奇怪,陛下竟然每天都往工部跑。

到底是做什麼?

值得如此?

哪怕是目前最重要的戶部,可都未親自去過一趟。

這般行徑無形中抬高了工部的地位。

越到最後,關甯越要親力親為,因為都是比較細緻的活。

比如鑽火門,比如加準星等,這些都需要經過嚴密的計算才能。

除了他沒人能夠做到。

明清時期火器應用廣泛,為什麼後來停滯不前,反而敗在了洋炮手裡。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人對科學知識的應用。

他們將熟悉的數學知識轉變成一些儀器,然後將這些儀器作為工具,推動科技進步。

而明清沒有這樣的基礎,只能用經驗來發射大炮。

造出的火炮有很大的缺陷,而關寧就是要彌補這些缺陷。

增加準星,可透過星門增加命中率,在火炮底座增加機械機構,能自由調整火炮的仰角,和旋轉方向。

另外建造炮車用於承載火炮,能夠首接用馬拉,增加其機動性,改變火炮長於攻城,拙於野戰的弊端。

關寧做的很細緻,每天都會抽空來冶造局對火炮進行加修,同時也詳細記錄各項資料。

他要為冶造局做出一個模板來,第一個做出來,以後就能做出來更多。

火炮逐漸完善。

工匠們也將之稱為元武大炮。

這天,關寧像往常一樣準備去工部,公良禹前來稟報,南方那邊出現了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