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功勞都在呂蒙一人身上。取得南三郡之後,孫權又把尋陽和陽新賞賜給呂蒙做奉邑。孫權不是慈善家,他是看準了呂蒙能創造非凡業績,才給他最大紅包的。
以近乎零的成本取得南三郡,這還不是呂蒙的最佳業績。
第四節 面對強者
把所有人當托兒——
魯肅:橫江將軍,漢昌太守,周瑜之後的東吳軍事統帥。
呂蒙:虎威將軍,廬江太守,濡須督,東吳區域軍事統帥。
217年,魯肅和呂蒙的崗位和職務是這樣安排的,最起碼在公佈文上是這樣。開會的時候魯肅絕對要坐在呂蒙上首。
可是,官場總會有些玄奧莫測的事情出現。魯肅自從214年在皖城之戰後被拜為橫江將軍一直到217年去世的三年的時間裡,他的官職再也沒有被提過,史書也未記載此期間他受過何種賞賜。而在這三年裡,呂蒙卻由偏將軍升到了虎威將軍,與魯肅同樣是雜號將軍,平級。耐人尋味的是,呂蒙還被授予左護軍一職。護軍不是常設職務,一旦進行戰爭才置都督,總領三軍,一般有中、左、右護軍,是作戰部隊的最高指揮官,這才是人們所說的大都督。周瑜曾經擔任過中護軍,繼任周瑜的魯肅似乎也該授予護軍之職,但是孫權沒有這樣做,而是讓呂蒙擔任左護軍。雖然左護軍不如中護軍職位高,但是鑑於周瑜之後東吳再無中護軍,所以呂蒙這個左護軍,可以說是大都督了。
這是一個訊號——孫權在軍事行動上更多地依賴呂蒙而不是魯肅。
可是,向來果敢的孫權,為何不直接換掉魯肅呢?這是因為魯肅還有利用價值。魯肅對孫權集團的親善形象,對劉備集團同樣具有殺傷力。例如單刀會,由魯肅出面,關羽就會感到理虧。但是,這還不是魯肅最重要的價值。當魯肅與關羽聯歡的時候,呂蒙卻找到孫權建議說:“如今讓徵虜將軍孫皎拒守南郡;潘璋進駐白帝;由蔣欽帶領一萬人的流動部隊,沿長江或上或下,敵人出現在哪裡就趕到哪裡;而我則為主公向前佔據襄陽。像這樣,還擔憂曹操什麼?還依賴關羽什麼?”
短短几句話裡,呂蒙把孫皎、潘璋、蔣欽等人的軍隊都安排好了任務,他不是大都督是什麼?他說不用擔憂曹操,不用依賴關羽,是因為魯肅一直極力主張聯合劉備同心協力對付曹操。劉備集團真的可以依賴嗎?呂蒙繼續說:“再說關羽他們君臣,依仗其狡詐好鬥,反覆無常,是不能把他們當作心腹好友對待的啊。而今關羽之所以沒有立即向東侵犯我們轄境,原因就在於主公您無比聖明,我等還活著啊,如今不趁我等強壯時打他們的主意,我等一旦死去,想再施展力量,還可能嗎?”
從這番談話裡,我們知道未到四十歲的呂蒙,身體狀況極端不好,甚至到了安排後事的地步。
呂蒙與孫權一遍又一遍地推敲著進攻關羽的時機和細節。孫權之所以遲遲不發動對關羽的進攻,是因為孫權在一個二選一的題目上糾結著:A。攻打荊州;B。攻打徐州。呂蒙幫他回答了這道選擇題:徐州陸路暢通,適合騎兵作戰,江東今天得到徐州,曹操後天就會前來爭奪,即使用七八萬人守衛徐州,還是讓人憂慮。要知道,曹操是以騎兵起家的。呂蒙建議選A,東吳的優勢是水軍,不如西取關羽,完全佔據長江,那東吳的實力就會更加壯大了。
耐人尋味的是,在魯肅極力維繫與關羽的蜜月關係的時候,呂蒙和孫權卻在商量著進攻關羽的事情。人們有理由懷疑魯肅僅僅是一個托兒,呂蒙和孫權只不過是把他推到前面,用他的友善來麻痺關羽而已。
可是,托兒畢竟是托兒,呂蒙什麼時候代替魯肅,被推到前面去呢?可是,讓魯肅下課可是一個天大的難題啊。
孫權是幸運的,在需要與劉備聯盟的時候,魯肅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