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頂著初冬的寒風,踏上了第九次北伐的道路。這一次,姜維的目標是洮陽。

廖化老淚縱橫,絕望地說:“‘戰爭不停,就是自焚’,說的就是伯約啊。智力不比敵人高,兵力比敵人少,卻用兵上癮,怎能成事?”姜維逼得廖化背起了《詩經》:“不自我先,不自我後。”姜維啊姜維,你不出生在之前,不出生在我之後,偏偏和我出生在一個時代,我真是倒了八輩子黴!廖化對姜維是敢於開口這樣罵的。

姜維的不幸,還在於他和鄧艾出生在一個時代,屢屢壞他北伐好事的,總是鄧艾。(詳見《三國那些人那些事(魏卷)》。)

人的衰老是從不能突破現實開始的。這一次 ,六十一歲的姜維,在侯和慘敗給六十四歲的鄧艾,之後倉皇逃跑。路上,姜維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是老了。

這是姜維的第九次北伐,也是最後一次北伐。從此,蜀漢再無力量發起進攻。

張翼、楊戲、廖化們大罵:姜維,你總算是把國家折騰得只有出的氣沒有進的氣了,你過癮了,這個爛攤子誰收拾呢?

姜維最受人非議的,就是他九次北伐掏空了蜀漢國力,導致了蜀漢滅亡。

按照趨利避害的做事原則,姜維九次北伐,純屬於窮折騰,折騰窮。先看看姜維九次北伐之後,蜀漢還有多少家底(以次年劉禪投降時的資料為準)吧——

⒈米四十餘萬斛

鄧艾在淮南屯田,僅淮河兩岸每年即可收穫五百萬斛。蜀漢全國的糧食庫存還不到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四十餘萬斛米,只夠十萬大軍吃二十多天。

這一點在另一條史料裡得到驗證:姜維第九次北伐前,吳主孫休派薛珝出訪蜀漢,薛珝回國後,向孫休說蜀漢“民皆菜色”。全民饑荒,即使孔明再世,又何以戰?

⒉金銀各兩千斤

當時,恐怕曹魏或者孫吳,一個上不了富豪榜的人,也比整個蜀漢的金銀多。劉備入成都時一次性賞給關羽、張飛、諸葛亮、法正四人每人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銅錢五千萬,其他人的封賞還沒有計算在內。而此時的蜀漢,連最初的四個人的賞錢都拿不出來了。

⒊戶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三戶人家就要養活一個士兵,七戶人家就要養活一個官吏。益州百姓的負擔這麼重,全是戰爭惹的禍。而且,蜀漢之大,卻只有十萬二千人馬,還不如當時鍾會一人帶領的人馬多。

觸目驚心的數字,與姜維的北伐有著直接關係。姜維,只是一個軍人,以為戰爭只是排兵佈陣,陷陣衝鋒,攻城拔寨。其實,國力的較量,決定著戰場上的廝殺。

因為愛著蜀漢,姜維北伐;因為北伐,姜維傷害了蜀漢。因為愛,所以傷害,原來不僅僅是愛情中的悲劇。

早在諸葛亮屯兵漢中,準備第一次伐魏時,曹叡想先下手為強。孫資就說發動戰爭,消耗國力嚴重,勸曹叡採取守勢,“守戰之力,可御三倍攻勢”,應該據諸要險,“將士虎睡,百姓無事”,在此過程中等待敵人犯錯誤。曹叡聽從了孫資的話,結果諸葛亮六次北伐、姜維的九次北伐,基本上毫無收穫,反而消耗了自己的國力。

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最大的失敗不是攻城野戰的勝負,而在於幾乎從來沒有在敵人的地盤上紮根,即使取勝,也只是歡呼一下勝利而已,不能帶來任何收益。

第九次北伐失利,蜀漢軍隊逃進益州,士兵們鬆了一口氣:又可以多活幾天了。姜維卻緊張起來。

四 搏命一擊

被視為亡國罪人——

就這樣窩窩囊囊地回去,怎麼面對那些嘲笑的目光、指責的聲音?“好功名”的姜維,跨不過面子這道坎。

姜維還嗅到了一股危險的氣味,危險來自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