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才堪堪把祁東縣理順,而丹陽縣已經建成了太學院,並且讓百姓們把孩子都送進去讀書進益,單就這一點來說,他們確實是比丹陽縣慢了一步。
“太學院可有說能否讓外縣的人去讀書嗎?”鄭和安頗感興趣的問道。
“小的問過了,聽說這個太學院是縣令大人專門為百姓們建的,不是本縣的人連門都摸不著。”來人道。
鄭依楠還在感慨呢,鄭和安已經變了變臉色,“丹陽縣裡外來人多不多?”
鄭依楠不解的望向二哥,怎麼突然問起這個問題?
來人想了想,搖頭,“少得很,我們是距離的丹陽縣最近的縣城了,都不知道丹陽縣建了城牆呢,其他外來人就更少了,不過倒是能瞧見邊康人。”
鄭和安擰了擰眉,見妹妹一副疑惑的樣子,嘆了口氣,“一開始我們剛來這兒,你就派人去丹陽縣查探,那會兒姜家的人也正好來到丹陽縣,同樣對丹陽縣摸不著頭腦,有外來人他們也不會放在心上,如今連書院都建了,還只准本縣的百姓讀書進益,可見已經對丹陽縣有了一定的掌控,既然外來人少,就很顯眼,又找百姓們探聽新鮮事,指不定就已經讓人警惕了。”
鄭依楠臉色也變了,語氣之中卻帶上一抹遲疑,“我們讓人假裝成行商走卒,應當不會露出馬腳才對。”
鄭和安扶了扶額頭,“正是假裝成行商走卒才惹人懷疑,不是說丹陽縣沒有什麼值得行商之人停留的特產嗎?”
鄭依楠頓時無言以對。
其實都不用鄭家心腹部曲露出馬腳,自打他進城之後,一眼就讓人看出他不是丹陽縣的人了,誰讓他身上沒有掛著身份牌子呢,更不用說那一口官話,跟丹陽縣的方言口音可是大大的不同,這要是還不知道他是外來人,只能說天生一副榆木疙瘩了。
鄭和安擺了擺手,“罷了,不做都做了,如今懊悔也沒用。”
又問起方才聽到的另一件事,“你說見著不少邊康人?他們去丹陽縣作甚?”
祁東縣距離邊康有一段距離,頂閒是很難見到邊康人的,跟丹陽縣時不時就見到完全是兩回事。
“我見著邊康人拿了不少皮毛跟丹陽縣的百姓們交易糧食。”來人道。
再問,又問不出其他了,派人去丹陽縣,也就只帶回了兩件事城牆和太學院。
兩兄妹對視一眼,還是鄭和安先開口,“我覺著修建一座書苑是個不錯的想法。”
祁東縣是有城牆的,倒不用他們折騰什麼,正是祁東縣有城牆,對丹陽縣修建了城牆並沒有太大的想法,一縣之城連個城牆都沒有,太過寒暄了。
倒是興教化這事,給他們提了個醒,他們也可以跟著來學嘛,當下兩人就開始興致勃勃的商討此事。
丹陽縣這裡,因著自從修建了城牆之後,姜元羲就安排了一些部曲和本地青壯年一同守城門,前者是為了保障,後者是為了培養他們對丹陽縣的忠誠感。
在姜鄭部曲們有意無意的提點之下,守城門的青壯年學到了不少,就像鄭依楠派人來丹陽縣查探,剛進城門就被發覺是外來人了,雖說百姓們也時常出城去外頭草原上放牧羊羔子,要辨認外來人簡單的很,這事被上報了上頭,也沒有人覺得需要大驚小怪的,往後外來人越來越多,哪能把事兒都放在這上頭呢。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姜家和鄭家一起長長一支隊伍出發從都城出發,打著為姜元羲舉辦及笄禮的理由,除了讓人嘟噥一句姜元羲很得寵之外,也沒人覺得異樣姜家的男人們都留在都城裡頭呢。
與此同時,年過完之後,出了正月,姜元羲就組織人手修建好了碼頭,等碼頭建好了,也到了春耕。
百姓們懷著忐忑的心情,在田裡種下了從朱學真那裡得來的谷種,祈求上天恩澤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