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十八歲的兄弟諸葛亮去信一封,建議其結束在南陽的求學生涯,也到壽春袁術帳下供職,將來等到袁耀掌權之後,可以一展胸中才華。

此時的諸葛孔明,距離歷史上的“三顧茅廬”還有十幾年,不過是個滿身書生氣的青年才俊,因為缺少治國安邦的實際經驗,所以也算是個比較突出的“憤青”。

第131卷 第1046節:曹孟德憂心忡忡 (11)

諸葛亮在南陽名士龐德公、黃彥承以及司馬徽等人門下求學期間,時常與石韜(字廣元)、孟建(字公威)、龐統(字士元)幾位青年士子談論天下形勢,每每辨論到熱烈之處,眾人便各持己見,爭得臉紅脖子粗,有時甚至是不歡而散。等過上一段時間,幾位好友彷佛忘記了之前的不合,又歡聚一堂開始爭論。

諸葛亮接到兄長的書信之後,仔細思考了三天,然後做出了一個超乎眾人想象的決定。

諸葛亮向幾位老師和同窗好友辭行,結束了在南陽的遊學生涯,但他沒有返回壽春追隨兄長諸葛瑾,而是決定前往洛陽和晉國遊歷一番。

在諸葛亮看來,如今晉國已立,朝廷一時不會再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其他各州又無力對付晉國,大漢內部正好遇到一個難得的平穩時期,他正好可以放心大膽地四處遊歷,親自耳聞目睹天下變化,為今後的人生道路做個謀劃。

可以肯定的是,此時的孔明胸中,肯定有著經世致用的理想抱負,但他卻難以選擇一位合適的明主進行投靠。按照原有歷史的發展軌跡,此時諸葛玄已被朝廷解職歸田,整個諸葛世家將會走向更加沒落的境地,身負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還要在南陽的田間地頭勞作上十來年,直到等來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這才登上歷史的舞臺,掀起一陣狂風巨浪。

“學得文武藝,貨於帝王家”,這句話是對那個時代文士和武人出路的精闢總結。任你是天縱之才,任你是萬人無敵,遇不到賞識和重用的明主,那只有被埋沒的份。

有史可尋的例子太多,比如郭嘉當初供職於袁紹帳下,不得重用,然後轉投曹操,最終弄死了袁紹;賈詡原本在董卓手下混飯吃,也就是個小吏,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投靠曹操,最終官至太尉;趙雲原在公孫瓚帳下聽用,也是籍籍無名,後來公孫瓚死,趙雲做了山大王;張遼當初跟著呂布,不過是個小小偏將,一身才華難以施展……

心高氣傲的諸葛亮之所以拒絕了兄長代表袁耀發出的邀請,那是因為他不看好袁家這棵歪脖子大樹。如今天下形勢遠非另外一個時空中三分天下那麼明朗,就算現在的劉備遇見了孔明,恐怕也問不出個什麼高屋建瓴的結果來。

讓諸葛亮難以作出抉擇的根本原因,在於按照歷史指令碼發展本來不該存在的趙興和晉國。如今大漢朝的形勢,實在詭異的讓人難以琢磨,不僅僅是諸葛亮看不清楚,就算各方有識之士都難以看清楚。

第131卷 第1047節:曹孟德憂心忡忡 (12)

佔據北方大片土地,擁有精兵強將十多萬和數百萬百姓的幷州,就這麼堂而皇之地變成了晉國,封王的還是當今天子的親弟弟。雖然趙興圖謀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可他就這麼理所當然地玩弄朝廷和各方勢力於股掌之間,任誰也難以撼動其堅不可摧的地位。

你讓聲名不顯的諸葛亮投靠誰好呢?擺在孔明面前的有四個選擇。

第一條道路,投靠晉國趙興。這條道路無疑是平坦的,至於是否光輝燦爛,則完全看個人本事高低。儘管各方勢力肆意詆譭趙興的形象,可趙興招攬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名聲早已在外,無論誰投晉國,大小都能有所收穫。但是,一旦踏出投靠晉國的這一步,那就要做好今後當“反賊”和“謀逆”的思想準備,有識之士都能看出來,趙興志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