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十,儘管各單位都已經上班,年味兒依然在,尤其對韓博這個在南非呆了四年的人而言。

“絮絮,扶好了,別讓姥爺摔下來。”

“姥爺,我掛吧。”如果在國內已經該上三年級的絮絮,緊扶著梯子,仰望著正在掛燈籠的外公一臉羨慕。

“過兩年再讓你掛,”老李總可不想寶貝外孫摔著磕著,回頭看看兩邊的燈籠對不對稱,小心翼翼爬下梯子。

祖孫倆正忙著準備再過一個年,掛完燈籠貼對聯,韓博從部國合局彙報完工作回來了,走進既熟悉又有那麼點陌生的大雜院,看著修繕過的西屋問:“爸,西邊這兩間什麼時候盤下來的?”

“老黃曆啦!”

老李總擦乾粘在手上的漿糊,指指小院,不無得意地笑道:“你去南非那年就盤下來了,後來不是租給一對小年輕麼,一直顧不上修,去年小兩口在四環買了套房,我就回來好好搞了一下,看看,怎麼樣。”

必須承認,李曉蕾有先見之明。

當年住大雜院的街坊鄰居個個想住進高樓大廈,在院兒裡房子多的三間,少的只有一間,做飯在外面搭棚子,因為面積太小環境也不好,想賣卻賣不上價。李曉蕾住膩了高層,手裡又有點錢,就這麼一間一間陸續把院兒裡的房子買了下來。

東海的裝飾材料市場請了一個經理,韓總平時都沒什麼事,更不用說老李總這個“二把手”,而且對住了幾十年的大雜院確實有感情,於是一有時間就回北…京,陸續把租出去的房子收了回來,經房管和城管部門同意,大興土木,對整個大雜院進行了一次修繕。

現在已經不能稱之為“大雜院”了,青磚紅瓦、雕樑畫柱,院子裡有假山,有奇花異草,如果門臉再大點,再擺上兩個石獅子,搞不清楚的真以為是曾經的達官顯貴的官邸。

昨天回來的晚,早上走的匆忙,韓博真沒仔細參觀。

在老丈人的陪同下一間一間轉完,回到擺滿紅木傢俱的堂屋,放下包笑道:“不錯,修得真好,古色古香,修舊如舊。”

“那是,也不想想你爸是幹什麼的!”

老李總撫摸了下寶貝外孫的頭,端起一個精緻的紫砂茶壺,眉飛色舞地介紹道:“幹活的全是修這個的老師傅,一般人給多少錢也請不到。這套傢俱是從呂家營淘的,這畫、這屏風,包括這些擺件,都是從潘家園淘的……”

“老東西,老物件,這要多少錢?”

“說是老物件,看上去也像,其實全贗品,不過也不便宜。裡裡外外修了一下,包括這些東西,還有添置的這些家電,小兩百萬。”

韓博一把抱起兒子,笑問道:“爸,是不是太奢侈?”

“奢侈什麼?”老李總得意一笑:“專營四合院的房產中介跑過來問這院子賣不賣,你知道咱這房子在他那兒能掛多少嗎,五千萬,轉手就能賺四千多萬!你說說,我跟你爸搞裝修、搞市場,累死累活才賺多錢,早知道房價漲成這樣,那會兒應該多買幾套房。”

這套院落能賣上高價是有原因的,首先位置好,地處市中心最繁華地段,衚衕內卻是鬧中取靜,取繁華與寧靜只是一步之遙。

二是產權完整,一個院兒只有一個業主,不像周圍的幾個大雜院,有人願意賣,有人不願意賣,喜歡這種建築風格的老闆只能買一部分,不完整,感覺不舒服。

再就是佔地方正,門前寬闊,佔地500多米,建築面積300多平,北房5間,南房5間,東房3間,西房3間,經過修繕之後堪稱四合院的經典。

原來的三間在“分家”時二老跟李曉慧說得很清楚,把所有積蓄全給她們去開裝潢公司,她們買房時又把後來賺的幾十萬給了大女兒,三間老房子要留給絮絮,事實上李曉蕾和絮絮的戶口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