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就很清楚了,練兵的時候沒少打這裡經過。

這是一個形同葫蘆似的山谷,谷底不算小,也很開闊,裝個一兩千人都不成問題。兩面相距百多步、蜿蜒起伏的山丘也不算很高,可馬上不去。如果棄馬步行翻越呢?行倒是可行,只是至少還要迂迴上數里甚至更多才能到達自己的目的地。不過,不可行的是,一旦這樣做,後面上來的所有輜重就都必須要拋棄掉。

作為一支俄國盟友培養起來的“現代化軍隊”,顯然,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喪失了重灌備,他和他的兵們還跑到前面去幹嗎?

………【第三七二章逐鹿(十四)】………

黃淳熙可不是那種不識時務、看不出火候的無知之人,之所以他會決定豁出命來也要衝出葫蘆口,自然是有他自己的道理。

首先,戰局的整個形勢和責任需要他這樣,對大清朝,他可是個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儘管他還沒有完全相信此次太平紅軍發動的攻勢並非是一場真正的大戰,但他也不願意在風陵渡再現蒲津關的那種尷尬。假使就是完全侵佔了風陵渡的太平紅軍就此會停下腳步,然後再來個老孃們“坐地泡”似的賴皮賴臉行徑,他也絕對不能容忍。他甚至都難以想象,麟魁和孔廣順那兩個傢伙怎麼就會嗓子眼兒含著“蒲津關”這根硬幫幫的魚骨頭,還在活得有滋有味的?

而其次,就是他相信身後這標由自己精心打造出來的人馬,所具有那種不畏強敵、寧折不彎的鋼鐵意志,過硬的軍事素質,以及超強的戰鬥能力。

別的先不說了,就看看剛剛遭受到迎面的偷襲之後,雖然死的死傷的傷,不可能不先亂上一陣子,可很快,剩下的人馬不就迅速恢復了精神氣兒?不用他過多的指教,要是擱在別的軍隊裡一定會變成草木皆兵的殘兵敗將,如今卻照舊是精悍七八十個的兵士們,列陣的列陣,衝到兩側山丘半坡上警戒的警戒,一切都是猶如訓練時那樣的按部就班。為什麼呢?因為兵士們心裡已經很清楚了,這裡將要是不久大隊人馬到來之後的前進陣地,必須鞏固。

王慶雲肯定不高興自己用槍指著他鼻子叫罵的情形,福炘呢,當然也不會滿意自己的兵們奪走了他們口裡的吃食。可這又怎麼樣呢?黃淳熙其實是打心眼裡就看不上這些窩窩囊囊的傢伙。他們能訓練出這樣的軍隊?別說他們了,就是李鴻章又怎麼樣?哼哼,別看黃淳熙偶爾見到李副總統的時候也要點頭哈腰猶如對待親爹樣的恭順,嘴上也彷彿抹上了蜜般的甜美,可暗地裡黃淳熙也一樣從來也沒有服過。

像王慶雲之流坐在那裡誇誇其談,無所不知、無所不會的架勢,是個人就能。什麼要善於將兵呀,什麼要愛兵如子、吃好喝好,什麼要這個啦那個啦等等,說的都跟真的似的,可怎麼就不看看你們帶出來的那些玩意兒?

黃淳熙其實覺得,就是他自己才真正懂得了將兵的真諦。老師曾國藩絕對有一手,從老師的身上自己獲益多多,儘管對外他從不這樣說。

大清朝的人啊,怎麼說呢,一般的順民就不提了,在黃淳熙看來,在這之外,大概可以籠統地歸結為這樣兩種人。一是沒錢的,沒錢到了窮困潦倒,吃不上穿不上,實在沒有了活路。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本來應該是三腳踹不出半個屁來的,習慣了塌著脊樑骨苟延殘喘的順民們,居然也會鋌而走險。拉竿子的拉竿子,扯旗的扯旗,一鑽進山溝子,轉過頭來儼然就成了老子天下第一的大爺,天不怕地不怕的無惡不作。

另外一種呢,就是有錢人,有錢有的除了錢就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到底都有些什麼玩意了。所以,買房買地之後,再揹著成口袋的銀子去逛窯子,養娼妓,抽大煙。實在無聊了,乾脆就去找個班子“捧角兒”。其實,班子裡角兒真的就比他藏在家裡的嬌娃好嗎?未必。恨不得整整一袋麵粉糊滿了一張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