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強大的科技力量。他們源源不斷的為中隊提供了大量先進的技術兵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夜,中國已經組建起了一支總數500餘萬人,裝備精良的強大軍隊,同時還建立起巨大的物資儲備。

但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在於,中國只是利用其現有的工業基礎執行一套寬度軍備計劃。在戰前的六年,整個中國工業產值僅有16%~17%直接用於軍事,雖然中國工業完全能夠為軍隊提供在數量、質量上居於優勢的武器裝備,並能夠應付短期戰爭帶來的消耗,但若要為了長期戰爭而對工業全面改組,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中國的政治格局不允許這樣做。統治階層固然指望在擴軍備戰中發財或者晉升,但並不熱衷於為一場難以取勝的大規模消耗戰做“賠本”買賣。而中國人民寄予希望的,是政府消滅失業、改善生活的承諾而不是戰爭。

與戰備鬆懈的西方民主國家相比,中國的軍備確實非常強大。加上華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勝利的事實。使人們都願意相信“中國重整軍備的成績在世界上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但事實上,蘇聯的擴張軍備才更可怕,尤其是在德國人的幫助下,蘇聯的軍事力量更是急劇膨脹。

馬克思和列寧都堅決主張依靠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區別在於前者強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內革命,而後者卻認為既然新的帝國世界大戰不可避免。那麼資本主義的互相廝殺,將為蘇維埃國家提供消滅它的最好時機。斯大林曾在小範圍內說:“第一次世界大戰誕生了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了社會主義陣營;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消滅帝國主義”。在另一次談話中,莫洛托夫則引用《宣言》闡述他們的觀點:“人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他們主張用暴力推翻現存的一切社會制度”。這正是他們一生為之奮鬥的偉大夢想。…;

繼承列寧遺志、用具體措施實現偉大夢想的高加索小城鞋匠之子斯大林,和出身小康人家、充滿了民族“浪漫主義”的阿道夫?希特勒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經歷。當少年希特勒還沉浸在日爾曼神話的幻想中時。已經是職業革命者的斯大林正在冰天雪地、環境險惡的西伯利亞流放地與大自然做著鬥爭;當希特勒在西線的戰壕裡充當炮灰時,斯大林已經在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被某些人稱為“最偉大的平庸者”的斯大林,沒有希特勒那樣的天賦和敏銳的直覺,也不會憑藉狂熱的情緒去歇斯底里地蠱惑人心。但他有足夠堅強的神經和百折不撓的頑強毅力來實現目標而不惜任何代價與犧牲;也有著足夠靈活的手段來利用各種因素。

對斯大林來說,繼承故去的列寧成為蘇聯新的領導人並實現偉大夢想並不輕鬆。蘇聯不像戰敗國德國那樣受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但這個新生政權被整個西方世界仇視的程度卻遠遠超過了德國。俄國在戰前就遠遠落後於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強國(德國卻是其中最先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隨後的大規模殘酷內戰又帶給她空前的毀滅。固然。輸掉戰爭的德國付出了700多萬人的生命,工業產值下降了50%,還遭到戰勝國的勒索。但戰火畢竟沒有蔓延到其本土,國家元氣尚存,因此德國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損害最小的歐洲大陸國家。

而在俄國。戰火燃遍了全國,吞噬了1400萬條生命,城市和鄉村被化為廢墟,國家陷入混亂的無政府狀態。當硝煙散盡,巨大國家的廣袤大地上遍佈著斷壁殘垣和來不及掩埋的屍體,經濟基礎遭到無情的摧殘。數百年來積累的財富幾乎喪失殆盡。活下來的人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