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小白難道就不怕這兩人對此不滿?即使高傒能表示理解,國子的思想工作恐怕不太好做。況且,姜小白就算再有遠見,也不敢斷言管仲的改革就一定成功,拍胸脯保證霸主非我莫屬。縱觀姜小白的一生,對給過自己幫助的人總是很好,沒有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的現實人品。
而管仲要展開自己的抱負,剛開始急需強有力的支援。無論是國君的首肯,還是下面的通融、協作;都是成功的基本保證。國君答應得很痛快,而下面掄起鐵鍬和稀泥,事情也不好辦。雖然管仲具有當仁不讓的性格,可為了順利改革,也犯不上自己搬塊大號的拌腳石邁過去,來顯示個性。以他的政治頭腦和對形勢的洞察力,在那種情況下,不會提出這麼不著調的要求。
封地也應該是陸續給的。一下子給三塊?姜小白那是不打算過了。排位和認乾爹應該都是改革成功以後。齊國強大了,小白也做了霸主,管仲無論是在諸侯間的國際聲望,還是在本國人民的心中,都佔有很大的比例,地位排在前面順理成章。姜小白開始的時候沒少幹錯事,感激管仲當初的諄諄教誨,使自己沒跑偏;認做乾爹,才在情理之中。
而且從姜小白的為人看,很實在,不摳門。愛惜人才不是空口說說過癮,是真下本錢。比如甯戚,在街頭擊牛角伴奏演唱求官,姜小白聽他歌中詠志,認為不錯,帶回宮交談以後就賞,還要給官做。群臣反對,認為這傢伙是衛國人,人品怎麼樣不好說,反正離著不遠,先派人去調查一下再看看。而姜小白的說法非常大氣:“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人總有小缺點,而因為小缺點不用有大才的人,君主就失去人才;派人去問,就是擔心有小缺點,省省吧。政審都不用搞就給開工資,姜小白確實豁得出去。
由此來看,地位、封地、乾爹的稱號;都是姜小白主動給的,不是管仲老著麵皮申請的。管仲伸手要待遇的這件事,不知道是誰造的謠?
兩次長勺之戰
宏偉藍圖規劃好,就等著甩開膀子大幹。偏偏不順心,著名的“長勺之戰”爆發了。之所以說它著名,是因為中學課本有這一段內容,裡面的主角曹劌因此而家喻戶曉,甚至被某些人上升到了古代著名軍事家的高度。其實這是一次規模很小的區域性戰鬥,說它是以弱勝強,理由都不充分;而以少勝多的說法,更是完全不靠譜。
《左傳》中對大規模的戰鬥,都有比較詳細的記述。比如雙方主帥是誰,是不是國君親自帶隊,戰鬥過程等等;寫得都很清楚。小規模的戰鬥,一語帶過。而這次戰鬥的描述,也比較詳細;但就是隻描述自己,沒描述對手。所謂齊軍主帥是鮑叔牙的說法,完全是《東周列國志》作者的想當然。
況且,姜小白也沒有大規模攻魯的理由。去年秋天就大敗魯軍,逼得魯莊公跳車,換了輛輕車才安全跑回了家。幸虧同時還有大夫舉著他的旗號在小路頻繁出沒做掩護,不然根本跑不回去。之後就是鮑叔牙領兵壓境去要人。魯國沒講任何條件,完全接受。殺了公子糾,放回了管仲,包您滿意;召忽自殺只是個意外。
這樣的有求必應,已經給足了面子。如果還是耿耿於懷,火氣不消;那是精神不健康。轉過春天來還繼續跟魯國過不去,姜小白不是戰爭販子,就是精神出現了異常。從各方面的觀察來看,姜小白兩者都不是。而且,改革和戰鬥一手抓,他也忙不過來。
這一次的長勺之戰,應該是一支小部隊的騷擾。只為佔塊地,或者是搶點東西。魯國剛吃了敗仗,成了驚弓之鳥,以為齊國大舉進犯,所以非常重視,才有曹劌的表現機會。從參戰人數上說,魯國只會多不會少,實力也弱不到哪裡去。
《管子?大匡》對長勺之戰也有記錄,但發生的年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