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建重型火炮生產企業。隨後,德**方的飛行訓練學校、坦克測試學院、化學武器生產廠、潛艇建設基地,陸續在蘇聯境內開始興建。
大批德**工技術專家被派往蘇聯,手把手地幫助蘇聯工程師們建立起飛機、坦克、大口徑火炮、化學制品等一系列製造工廠。這些工廠的建成投產,一方面使蘇聯獲得了極端寶貴的先進工業技術的擴散,培養了一大批軍事工業的工程師,同時又使蘇聯學到了德國工業精細化的生產管理技能,大大縮短了蘇聯與工業化國家的技術水平差距;另一方面,這些工廠使德國得以在實踐中測試各種新的技術和發明,生產《凡爾賽條約》所禁止的各種重型裝備和軍用飛機,維持德**事技術的shijie領先水準不至落伍。德國在蘇聯的掩護下,在長達5年的軍事工業合作中,逃避了英法巡視員對德**事工業是否符合《凡爾賽條約》要求的檢查。
在1922年至1927年曆時5年多蘇德軍事工業合作的“蜜月期”裡,也正是蘇聯國內爭論工業化道路的關鍵時期。正是在德**事工業的幫助下,蘇聯獲得了工業化所需的技術、裝置、經驗和人才。蘇聯隨後只需將這些寶貴的工業技術擴散加以幾十倍地放大,工業化的車輪就會隆隆地滾動起來。…;
蘇維埃俄國在“新經濟政策”推行數年之後,工農業產量yijing達到1914年一戰以前的水平。之後蘇聯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而戰後開始的西方的經濟危機,恰恰成了蘇聯崛起的良機。蘇聯政fu為此加強對外匯和關稅的管理。在新經濟政策時期,蘇聯一度允許有限的私人外匯業務,之後則實行了對外貿、外匯、關稅在國家壟斷下進行嚴格管制的制度,完全取締外匯和有價證券交易所的一切活動。這一臨時性措施在當時有利於防止金融危機向蘇聯本土擴散,但在經濟危機結束後,這一政策沒有放寬,反而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經濟應有的重要特徵。結果這些穩定經濟秩序的積極措施,最終轉變為阻礙經濟發展的因素。
在新經濟政策時期,蘇聯政fu曾鼓勵外資以租讓企業的形式在蘇聯存在。之後蘇聯政fu頒佈了廢除租讓制的法令。蘇聯利用外資的方式,逐漸由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為主,變為向國外借貸和有償技術引進為主。但借外債需要支付利息,容易造成償還壓力;有償技術引進的效果,往往不如開辦合資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直接學習。結果使蘇聯日益孤立於發達國家擴大相互投資的潮流之外,阻礙了經濟發展。
鐵腕的蘇聯領袖斯大林一直堅持認為,蘇聯處於“帝國主義國家”的包圍之中,時刻面臨著巨大的危險(尤其是佔領了蘇聯大片亞洲領土的中國和日本),下一次shijie大戰正在醞釀。為了應對來自於中國的威脅,他要求蘇聯全黨全國人民必須努力在10至15年內基本完成工業化,為此不惜忍受暫時的艱苦生活。蘇聯為了加速工業化,不得不依靠農產品和原料出口來換取外匯,以支付機器裝置等進口費用。而當時國際市場上的農產品和原料價格普遍暴跌,蘇聯卻擴大出口,因此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特別可怕的是,蘇聯擴大農產品出口時,國內農產品大幅減產。而隨著工業化的進展,需要供養的城鎮人口卻大量增長。在所謂的“農業集體化”運動中,糧食、肉、奶的供應都嚴重短缺,不得不開始憑證供應。結果使蘇聯民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大,在一些地區甚至有所下降,象烏克蘭就出現了大饑荒。
到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的工業產量yijing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這一速度令西方的觀察家們大為吃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