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舞、瘋狂投彈掃射的中國飛機,有的則遇上了猛烈的炮火和隆隆逼近的中國坦克。鄂木斯克車站的一列蘇聯火車遭受了空襲,很多人還沒明白這飛來橫禍是怎麼回事就喪失了生命,倖存者這樣回憶:“車上一片混亂。人們哭喊著,呻吟著。我抬起頭,看到到處都是屍體,碎玻璃和鮮血。一直坐在我身旁的那些乘客,我發現他們的身體還在抽搐。可是他們的腦袋已經沒有了。”而在後方城市,更多的人透過莫洛托夫當天中午12時在電臺發表的《告蘇聯人民書》得知蘇聯遭到入侵的訊息。由於過分緊張,這位曾參與十月武裝起義、以毫不妥協的堅定而著稱的蘇聯二號人物在廣播時有些結結巴巴,他試圖打動蘇聯人民、包括那些在狂轟濫炸中傾聽著的人民的心:“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敵人將被擊潰,勝利屬於我們!”但實際上卻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中蘇戰爭的爆發在全世界也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和反響。這一事件的發生。對英美而言倒並不突然。他們在事前已經獲得了這方面的情報。英國人對這場戰爭持歡迎的態度,因為從此戰爭的主要壓力將由中國人來承受。這無疑是給日暮途窮的大英帝國送來了救命稻草。對英國人來說,戰爭最好的結局,自然是中蘇雙方兩敗俱傷。按當時英事專家們的意見,俄國這塊“岩石”將被華軍這把“鋒利的巨斧”劈開,但不會很容易。美國人的看法和英國人大致相同,按美國陸軍部估計,中國擊敗蘇聯最少需要一年,但最多也不會超過三年。

在發動這場戰爭的中國,情況要平靜的多。楊朔銘在中午睡了一個好覺,他的幕僚們大都去游泳了。向蘇聯人宣戰的任務則由外交部來執行。

1944年4月1日下午,午睡醒來後的楊朔銘接到了令他滿意的戰報,但為了等候更確切的訊息,直到第二天中午12點,他才踏上了駛往設在蒙古首府庫倫的指揮部“鷹巢”的火車。火車從下午開到晚上,在茫茫夜色中,不知出於什麼情緒的影響,楊朔銘什麼話也不說,只是望著車窗外的景色。幾乎與此同時,蘇聯總軍事委員會的第三號令也已經發到了西部紅軍各方面軍的司令部。如前文所述,這道根據“敵軍在國境線大部分地段的進攻已被擊退,並蒙受損失”的錯誤情報發出的命令充滿了樂觀情緒,竟然要求各方面軍“使用一切力量及手段進攻敵軍並將其殲滅在邊境地區”。但是各部隊實際上不僅沒有打退華軍猛烈的攻勢,反而已經陷入極大的混亂並損失慘重。即使不考慮這些因素,要求裝備有大量技術兵器的龐大機械化兵團在沒有彈藥、沒有油料、沒有敵情資料,有的只是一堆需要修理的坦克的情況下,用一個晚上做好進攻準備,並且從遠近不同的地點開到進攻出發地域,然後在完全不進行偵察的條件下發動進攻。這樣的命令只有軍事外行才能做得出來。但斯大林的命令是不可違抗的:“反突擊必須進行!”正如當時擔任西南方面軍作戰部長的巴格拉米揚上校所承認的那樣:“總部檔案在判斷上的樂觀主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我們發去的充滿豪情的檔案引起的”。既然如此,前線部隊也只好將那無奈的“豪情”進行到底。

按第3號命令的具體規定,紅軍在西部國境地區的3個方面軍(東北。東方,東南方面軍)都應派出強大的機械化部隊迎頭痛擊正在大舉進犯的中隊。其中東北、東方方面軍所領受的任務是“採用集中突擊的辦法包圍並殲滅敵方進攻集團(即指在兩個方面軍接合部進攻的華軍第3裝甲叢集),至3日黃昏時佔領那一地區”。但東北方面軍司令員庫茲涅佐夫上將不知何故,卻並不重視正在推進的華軍第3裝甲叢集。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