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以及日本陸軍航空兵的“疾風”戰鬥機相比還是差了一點(因為“北洋航空”在p1m“雲雀”系列戰鬥教練機當中,發現了這個系列強大的開發潛力,同時中國海軍鑑於潛在對手日本海軍航空兵a7m“烈風”系列戰鬥機的威脅,要求專門設計新型艦載戰鬥機。p4“雨燕”艦載戰鬥機也就因此應運而生。針對對手“烈風”的優勢,p4“雨燕”艦載戰鬥機設計了裝甲座艙、強火力、高速、高機動的標準,充分利用了原有p1m“雲雀”系列的層流翼和自動空戰襟翼,針對“烈風”在高速俯衝上的劣勢,設計了前緣邊條翼。準確的說,“雨燕”戰鬥機就是專門設計的p1m“雲雀”高階教練機),以日本飛行員的高超戰技,根本沒有必要擔心,更何況敵機只有區區的10架左右。

但很快宇田大佐便發現,出現在面前的中國戰鬥機,既不是“雲雀”,也不是“雨燕”!

四架造型醜陋的帶有藍色迷彩塗裝的中國戰鬥機呼嘯著衝了過來,他們完全不理會周圍的日本“烈風”戰鬥機的攻擊,徑直向日本轟炸機撲去,靠近後便猛烈開火,對日本轟炸機的機槍射擊也毫不在意,令日本人大為吃驚。

看到中國戰鬥機這種不管不顧的打法,擅長狗斗的日本戰鬥機飛行員似乎都有些手足無措。

宇田大佐注意到一架中國戰鬥機被自己編隊中的轟炸機上的機槍手擊中了,但它並沒有冒煙起火或是爆炸,而是射出道道火流,將那架擊中它的日本轟炸機打得冒出火來,就好象剛才宇田大佐打中那架中國大型水上飛機一樣。

很快,日本轟炸機一架接一架的帶著火焰和濃煙墜向了大海。

和以往中國戰鬥機的纏鬥戰法不同,這幾架中國戰鬥機在一擊得手之後並不戀戰,而是迅速的脫離同日本戰鬥機的接觸,飛上高空後再次快速俯衝下來,開始又一輪的攻擊。

這樣完全依賴於自身高速度、重灌甲、強火力的戰術看似愚笨,但此時此刻卻非常有效,儘管中國戰鬥機被日本護航戰鬥機擊中多次,有的也冒了煙,但似乎戰鬥力並沒有下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將日本轟炸機擊中起火。

宇田大佐知道,他碰上的是一種新型的中國艦載戰鬥機,一群全新的對手。

日本人不知道的是,出現在宇田眼前的,是中國海軍新型的“風雷”式艦載戰鬥機。

由俄國移民舍維爾斯基、卡特維利在中國聯合建立的“共和”航空公司,為中國空軍和陸軍航空兵設計的p3m“披毛犀”重型戰鬥機,得到了官兵們上下的一致好評,而中國海軍原有的“雨燕”艦載戰鬥機,在面對日本海軍航空兵的a7m“烈風”戰鬥機時並沒有太大的優勢。看到中國空軍的p3m“披毛犀”重型戰鬥機在西伯利亞戰場面對“烈風”時的不俗戰績,中國海軍也邀請“共和航空”設計一款p3m“披毛犀”重型戰鬥機式的艦載型戰鬥機。

此前“共和航空”為了開啟中國海軍的市場,便在“披毛犀”的基礎上進行了艦載型的試驗,艦載原型機在1943年7月試飛,後來根據海軍方面不同的意見不斷改進,安裝了層流翼和自動空戰襟翼,強化了中低空格鬥能力。同時為了保證方便生產,沿襲了之前“披毛犀”的醜陋外形,最大平飛速度達到每小時708公里,俯衝速度達到每小時823公里。與粗壯的“披毛犀”相比,“風雷”重型艦載戰鬥機的整體外形要纖細俊秀一些,但是一脈相承的是高速度、重灌甲、重武裝和長航程,卻又保證了不俗的機動性格鬥能力。

(五百一十二)華夏之鷹

從外表上看,和p3m“披毛犀”頗為相似。//混&混說網//( 無/彈窗廣/告 全文字)長度為12。2米,配備一臺共軸反轉的24缸槳扇發動機,螺旋槳的直徑比p3m稍小達到3。7米。飛行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