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口諭,宣仁親王弘晴乾清宮覲見。”

何麟的奏本抵京已有兩日,外頭早已是哄傳得鬧翻了天,可弘晴卻始終不曾有甚舉措出**,卜一接到奏本,也不曾簽署意見,便即轉呈到了御前,渾然一副打算置身事外的做派,只是他身為監國,又怎可能有逍遙事外之機會,這不,中秋剛過的頭一日,一大早地,弘晴都還沒開始辦公,李德全便已趕了來,宣了誠德帝的口諭。

“兒臣遵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誠德帝有召,不去顯然是不行的,儘管弘晴其實真心不想去走上這麼一趟,只因他很清楚誠德帝相喚的用意何在,無非是要將六國使節團來訪的事兒壓到他弘晴的肩頭上罷了,對此,弘晴雖早就知道難有避免之可能,可心底裡卻還是存著一絲的僥倖心理,然則誠德帝的口諭一來,這麼一絲絲的僥倖也就此幻滅了去。

弘晴之所以不怎麼願意接手此事,概因他很清楚這六國使節團聯袂而來的目的何在,哪怕六國使節團的國書都尚不曾遞上來,可弘晴卻是早算到了其中的內涵之所在,無外乎是六國抱成了團,打算強勢壓迫大清開啟國門罷了,原因很簡單,經過這幾近二十年的掠奪式貿易,歐洲諸國的血都已被大清抽得差不多了——早年間,大清還從西方諸國進口些鐘錶等奢侈品,可架不住國人山寨之能耐強悍無匹,經大清科學院諸多小組的“研發”,大清製造出來的那些鐘錶等西洋玩意兒比之正宗的還要強上一大截,結果麼,不單沒再從西方各國進口這麼些東西,反倒是將這麼些山寨玩意兒返銷回了西方,如此一來,原本就鉅額無比的逆差進一步加劇,西方諸國雖遠不到山窮水盡之際,可絕大多數精明的政客卻已是看出了問題的嚴重性,再不設法遏制住大清的貿易攻勢,整個歐洲必將就此淪落下去,此番的六國使節團絕對是為此事而來的,很顯然,要將來勢洶洶的六國使節團打發回去,斷然不是件輕鬆的活計。

大清與西方老牌列強之間是斷然有和平共處之可能性的,前些年的貿易不過是短暫的蜜月期罷了,早晚必將一戰,這一點,早在定策海外貿易之時,弘晴便已有了清醒的認識,也早已做好了相關之規劃,從這麼個意義來說,應付六國使節團的壓力原本並不算甚難事兒,只是時機有些不對——誠德帝這些天的身子骨雖已是見好,可天曉得他還能支撐多久,在這等敏感時分,弘晴實在是不願分出心思去應對六國使節團的,再者,大清眼下也尚未做好開戰之準備,原本按弘晴之計劃,真正與西方列強開戰應是在其穩固好國內政局之後的事兒。

毫無疑問,六國使節團此時到來,對弘晴來說,絕對算不得甚好事來著,更為麻煩的是此事一旦處置不當,原本平和的朝局立馬便要掀起驚天之波瀾,正因為此,弘晴自是不願去接手這麼個燙手的山芋,在他看來,左右所謂的協議寫就出來就是為了被撕毀的,甭管旁人與六國使節團達成了何等之條約,那都一樣是廢紙一張,由著他人去折騰也就是了,正是出自此等想法,弘晴才會對六國使節團到訪一事不予置評,這等想法無疑是美好的,可惜現實卻是骨感無比,隨著誠德帝的口諭之到來,弘晴的避戰想頭怕是要落到空處了的。

“晴兒啊,歐羅巴洲六國使節團到天津港已有三日了罷?”

果然不出弘晴之所料,見禮方才一畢,斜靠在錦墊上的誠德帝一開口便問起了六國使節團的事兒。

“回皇阿瑪的話,按何麟所奏的日期來算,應是如此。”

誠德帝既是有問,弘晴自不能不答,縱使心中不甚情願,卻也不好表現出來,也就只能是恭恭敬敬地應了一句道。

“嗯,遠來終歸是客,總讓人呆在外海也不是個事兒,朕看就先讓他們進京好了。”

誠德帝大病雖是初愈,可精氣神卻是有些不濟了,三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