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事物會很快習以為常。買一輛新車或者一間更大的房子也許會讓我們高興一陣子,但是我們很快就習以為常,並回到了買車買房之前的快樂水平。正如心理學家戴維?梅爾斯曾經描述的:“真得感謝我們對名利的適應能力,它使昨天的奢侈品很快變成今天的必需品和明天的廢棄品。”⑥ 那麼,如果金錢買不到快樂,在臉上長期保持微笑的秘訣又是什麼呢?

對此,我們應該先來了解一條壞訊息:大量研究已經表明,每個人的快樂感大約有50%是由基因決定的,這是不能改變的。⑦ 不過,較好訊息是,有10%的快樂感取決於環境(包括教育水平、收入、已婚或單身,等等),當然,這些環境並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最好的訊息是,剩下40%的快樂感來自於你每天的日常行為,以及你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因此,你只要瞭解這方面的一些知識,就可以在短短的數秒鐘內變得更加充實快樂。

但問題在於,一些勵志類書籍和課程所提供的建議與我們的科學研究是不一致的。以“積極思考”為例,是不是人們只要簡單地把消極想法拋開,就能獲得快樂呢?事實上,研究表明,這種壓制負面想法的做法往往會增加而不是減少人們的痛苦。

在1980年代中期,哈佛心理學家丹尼爾?韋納在心理學雜誌上偶然讀到德斯妥耶夫斯基的一個古怪但富於啟發性的說法:“一旦給自己設定一項任務——不要去想北極熊,你就會發現北極熊每分鐘都來拜訪你的腦海。”韋納決定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來看看這是不是真的。他讓每個參與實驗的志願者單獨坐在一個房間內,並告訴他們可以在腦海中想任何事情,就是不能想北極熊,每當北極熊出現在他們的腦海時,他們就要按一下電鈴。結果,在短短數分鐘內,此起彼伏的刺耳電鈴聲證實了德斯妥耶夫斯基的說法——越是讓人們壓抑某個想法,那個想法就越會頑固地糾纏不休。

其他一些研究證明了現實生活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結果。紐約州漢密爾頓大學的傑尼弗?波頓和伊麗莎白?凱西就透過研究發現這會對人們的情緒和自信產生戲劇性的影響。⑧ 波頓和凱西請一群人描述最讓他們困擾的事情,然後讓其中一半的人在接下來的十一天內努力嘗試不想這些事情,另一半人則照常生活。每一天結束時,每個人都要說明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想了那些困擾他們的事情,併為他們當天的情緒、焦慮狀態、自信程度打分。這一研究的結果和韋納關於北極熊實驗的結果非常相似。與照常生活的人相比,被要求努力壓抑想法的人顯示出更多的焦慮、更深的挫折感和更低的自信度。二十多年來的相關研究都表明了,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例如,越是讓節食者不要去想巧克力,就越是促使他們把巧克力吃得更多;越是呼籲公眾不要選傻瓜來當總統,就越是鼓勵他們投票給喬治?布什。⑨ 。 想看書來

快樂 事業和生活中的原動力(3)

那麼,如果壓抑想法並不是我們要尋找的快樂藥方,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有一個常用技巧就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和家人待在一起,參加一個派對,更加投入地工作,或者培養一種新的興趣愛好。但事實上,這種技巧通常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卻並不能使我們長久地滿足。為此,我們有必要了解相關科學研究所提出的一些建議,比如怎樣利用一支鉛筆,怎樣寫出完美的日記,怎樣做一些小善事,怎樣培養感恩的心情,等等。

購物,還是購買快樂?

每次當你想要擺脫憂鬱心情的時候,你會發現有兩個詞馬上跳進你的腦海:“購物”和“治療”。幾分鐘後,你發現自己正走向附近的鞋店或者百貨商場,並期待著即將開始的購物會讓自己心中的陰霾一掃而空。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當你買了一雙新鞋或者一臺最新的高科技音樂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