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工匠(第2/2頁)
章節報錯
十個工匠並不算多,相對於三四萬的人口,反而有些不夠用。
“這些人一開始躲躲藏藏,後來見山上人心安定,方才放下戒心。”
“不怪他們。”李躍笑道。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黑雲山上若是整日打打殺殺的,誰敢出來?
大部分流民心中的最佳避難之地是江東,而不是一個山賊寨子。
要別人貢獻力量,首先山上要能讓人安心才是。
未設定法曹之前,山上人人自危。
“這點人不夠,凡有一技之長者,皆可成工曹記名匠人,沒人每月多補償二十斤糧食。”
這年頭的人總喜歡留一手,三萬人只有幾十個工匠說不過去。
生產力就是戰鬥力。
兵器、農具上隨便一點工藝上的改進,都會提高生產力。
李躍還指望打造投石機、床弩、鐵甲等等。
每個月多得二十斤糧食,誘惑極大,應募者頗多。
單鐵匠就有二十多人,其餘木匠、石匠、皮匠、騸匠、裁縫、屠宰匠等等多達兩百多人,另外還有擅長編草蓆、草衣、草鞋的人,會放牧之人,會養魚的等等,五花八門。
李躍也沒嫌棄,將人分成鐵、木、皮、雜四大類。
只要有一技之長,都給掛個名號,鼓勵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每一類中選一技藝相對高超者為主事,趁著冬天,招收學徒,教會一人,每月再多五斤糧食。
山上立即熱火朝天起來,石匠們擴建鍛爐,木匠和皮匠修建橐龠。
所有工匠當中,鐵匠的最忙碌,冶煉還在其次,關鍵是捶打,需要成百上千次揮動鐵錘,沒有經驗的人,很難成功打造出所需的鐵器。
以前鍛造的都是些工藝不復雜的鐵錘、骨朵、狼牙棒等物,現在想打造甲片、箭簇、刀劍,極考驗工匠的水平。
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大大提高了冶煉技術,使產量大大增加,質量也提高不少。
整個漢朝都極度重視技術發展。
官府鐵器專營,為技術大發展鋪平道路。
但隨著東漢的崩潰,三國混戰、大瘟疫、五胡亂華等種種天災人禍,南陽大鐵坊早已沒落,很多技術也失傳了。
山上暫時沒這條件,也沒人會製作水排,材料、選址都有一定的要求,這種高科技一般都掌握在士族手中。
短期內,黑雲山難以複製。
只能先解決有和無的問題,然後再慢慢改進。
萬事開頭難,但開頭了也就不難,也就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
李躍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東西沒造好,重新熔鍊,並不做處罰,經驗總會累積的。
在打造兵器前,李躍先讓他們打造一批農具練練手,為春耕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