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受傷當晚,諸葛先生在城頭督戰時被流矢擊中要害……嗚嗚……”

任逍遙像給人當胸重擊一拳般,臉上血色盡褪,失聲道:“你說什麼!諸葛先生……諸葛先生他……他……咳咳……”

他過於激動,一口氣差點沒喘上來。

南宮鳳儀忙再度攙住情郎,溫柔的替他按捏背心,輕聲道:“別急呀,諸葛先生只是重傷暈厥……喏,就想你那樣,過段日子自然便會醒的。”

任逍遙問言心中方始釋然,暗歎:“情況不容樂觀,看來唯有據城死守,等候菲芸從卞京搬來援軍。”

卞京皇宮,紫宸殿。

今天是半月一次的朝會,京中凡四品以上的官員皆入朝覲見,恭聆天子垂詢。

趙光義身著龍袍,頭戴十二珠簾的皇冠,高踞龍椅之上。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金鑾殿上群臣跪拜山呼萬歲,聲震屋宇。

“平身。”

趙光義眼神掃向群臣,赫然冷銳如劍,果有一國之君的王者氣派。

“謝皇上!”

朝臣分兩班站定,左首武將,以樞密使(相當於現在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兼鎮軍大將軍呼延贊為首,樞密副使兼雲麾將軍曹斌為次;右首文官,以副宰相呂端為首,參知政事王若欽為次,至於八賢王及宰相寇準則因前往江南督辦軍餉,不在京中,故而未曾到場。

趙光義肅容道:“朕欲揮師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眾愛卿以為若何?”

呂端出班奏曰:“燕雲十六州自古為中原之地,自後晉皇帝石敬瑭將其割讓於契丹主耶律德光,迄今已近六十載,百姓無不翹首以盼,望有朝一日得歸宋室,聖上起兵北伐,承天命、順民意,老臣以為可行。”

王若欽附和道:“大遼自立國以來,一直對本朝虎視耽耽,近來更厲兵秣馬,意圖南下,所謂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揮師攻遼刻不容緩。”

趙光義欣然點頭,含笑望向左側,正色道:“諸位將軍可有異議。”

曹斌奏曰:“不瞞皇上,自蕩平後蜀歸來,老臣鮮有領兵作戰的機會,今番北伐正求之不得。”

眾將紛紛稱是,唯呼延贊沉默不語,他乃兩朝元老,說話極具分量,在軍中的影響力更不容小覷。

趙光義含笑問道:“大將軍莫非您反對朕揮師攻遼。”

呼延贊大步跨出,搖頭道:“臣父母均為耶律德光所害,與大遼不共戴天,皇上若起兵北伐臣願充做馬前卒。只是燕雲十六州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兼之耶律斜軫、耶律休哥引大軍長年駐防,貿然進攻恐未必能勝。”

曹斌笑道:“大將軍放心,我朝休想生息二十載,國力遠勝往昔,今番可調齊兵馬五十萬,區區遼軍何懼之有。”

呂端補充道:“江南、江北連續三年大豐收,加上聽雨軒鼎力支援,糧草、軍械、戰馬等後勤保障完全沒有問題。”

呼延贊肅容道:“兩位誤會了,我指的戰術戰略方面,並非……”

不待呼延贊說完,趙光義哈哈大笑,朗聲道:“大將軍認為朕還會犯當年自恃勇武,孤軍深入的錯誤嗎。”

呼延贊伏跪於地,恭聲道:“臣不敢。”

趙光義雙目精芒迸射,肅容道:“朕將起兵四路,第一路由楊延昭率楊家軍出漠州直逼房山;第二路由朕御駕親朕統領禁軍攻打朔州、應州;第三路由大將軍引各藩鎮兵馬近軍蔚州、新州;第四路……由忠勇王龍吟嘯率十萬天極軍攻雲州、武州,最後四路人馬回師幽州,一舉光復燕雲諸郡!”

呼延贊聳然動容,失聲道:“聖上排兵佈陣無懈可擊,此戰必大獲全勝,老臣心悅誠服,願為北伐大計效犬馬之老。”

趙光義面向荊嗣,油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