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毫米直徑的離子推進器,說實在的,這種推進器的效果並不算多麼很可觀,距離讓人類乘坐大型航天器衝出太陽系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

但這種投入換回來的這種回報,唐風認為還是很值得的,最起碼這是一種技術上的突破。或許因為這樣的突破,人類在以後再研發更大直徑的離子推進器的時候,會減少很多技術障礙。這就是唐風想要的一個結果。

當然,如果要是應用這種離子推進器進行工作的話,還需要一個極為關鍵的條件,那就是電源!

離子推進器又被稱為電推進技術,從這個名字上就可以明白,要想讓這種發動機正常工作,電是其中的關鍵因素。沒有足夠大功率和持續時間的電源,你就算是把離子推進器的直徑做到五米,也是無法讓這種發動機正常工作的。

“黎明號”探測器已經飛到了穀神星,這顆小行星距離地球的距離可是足足有2。7億公里,當然,“黎明號”探測器能飛這麼遠,大都是是依靠著慣性來做運動的,可是別忘了,在“黎明號”探測器飛抵穀神星之前,它還曾經對灶神星進行近距離的探測,光是在灶神星和穀神星的軌道上進行變軌,就需要耗費足夠大的能量。

而“黎明號”探測器之所以能夠完成這麼多次的變軌,並且成功脫離灶神星的引力飛往穀神星,這與它上面搭載的那幾塊手提式核電池有著莫大關係。正是因為那幾塊關鍵的核電池的存在,採用了離子電推進技術作為推進動力的“黎明號”,才能夠完成如此多的變軌動作。

如果光指望著“黎明號”上的那兩塊太陽能電板所提供的電量,無論如何也無法讓離子推進器正常工作的。

雖然現在的太陽能技術已經很厲害了,有的太陽能電板的光電轉換率甚至超過了22%,但光依靠著太陽能電板來作為離子推進器的電源,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除非你的太陽能電板足夠大才可以。

可即便是再大,能大到哪裡去?

國際空間站上的那些太陽能電板足夠大了吧?整個空間站可是以共有8個太陽能電池翼,包含262;400個太陽能電池單元,平面面積達到了2500平方米,超過半個足球場,但即便是這麼大面積的太陽能電板,也只不過才可以產生84到120千瓦電能。

當然,離子推進器所需要的功率沒有那麼大,但即便是當年用來實驗的“深空1號”探測器,那臺304毫米直徑、引擎核心只有八公斤重的離子推進器,需要的電量也差不多要七千瓦左右。如果是國際空間站,足夠滿足這種小型的離子推進器所需要的電量了。

但同樣的,無論是空間站還是唐風計劃中的大型航天器,裡面用電的地方多了,不光光是引擎用電,其他各種裝置、維生設施都需要用電的,因此,如果要想將離子推進器應用在大型航天器上,就必須得采用更為有效的電源。

更別說這種新研製出來的離子推進器需要維持磁場的功耗達到了將近二十千瓦,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如果在空間站上使用這種離子推進器的話,那就意味著那八個太陽能電池翼所發出來的電,最起碼得有五分之一需要用來提供給引擎使用。。。。。。

也就是說,如果用太陽能電板做電源的話,很可能無法為這種新型離子推進器提供足夠的電源。

但現在,這個名字叫做泰勒。威爾遜的小傢伙的出現,無疑為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辦法。也難怪施密茨博士這麼看重這個泰勒。威爾遜。如果這個核物理天才真能夠將他所發明的這種小型核反應堆真正的變為實用技術,那麼大型航天器上完全可以採用這種小型核反應堆來作為主電源。

即便是採用泰勒。威爾遜的第一種設計,一個和老闆臺差不多大小,重量僅僅只有六百多公斤的核反應堆完全可以安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