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在臺北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在舉行地兩岸經濟交流論壇,氣氛是輕鬆異常。

在這次交流中,原本一些中小型企業的代表是想以抗議的方式來表達對“無限”發展集團在臺灣迅速擴充資本的不滿,但在看到其他大型集團那副獻媚的嘴臉時,不由又退縮了。這個時候,“無限”的商業觸腳已經遍及了寶島的每一個地方,如果不順應潮流,那麼他們的生活生存空間,將會被進一步吞食。

現場除了馬儀芬外,並沒有其他的記者進入採訪。但是在展覽中心外,卻仍然有為數不非的記者在蹲候守點。不愧是媒體人,敬業精神的確值得讚佩,他們採訪不了當事的新聞人物,他們就採訪在會展中心工作的員工,不管是清潔工、保為人員,還是隨同那些商界人士造訪的工作人員,都無一例外地受到了他們的新聞轟炸。

會議的舉行時間,被意外地延長了。會議剛開始半個小時之後,就有幾家相對著名的中型企業的代表人物拂袖而去,打亂了經濟論壇組委會的預先安排。

這些人物的離開,更是刺激了媒體的神經,無數的“疑似”新聞層出不窮。

所有搞新聞的,都會用上這麼一套說詞,那就是“疑似”,對不確定的東西,他們用這個來發表,不僅可以做到第一時間抓到新聞,還可以對新聞產生的後果進行推委——我們不是用的不是“疑似”嗎?為什麼要找我們的麻煩。

僅僅是這個“疑似”,就可以供傳媒界充分發揮。而擁有便利的新聞臺,更是抓住這個機會,不間斷地播出有關這次經濟論壇的相關報道。

要知道“無限”的每一步動作,都揪著民眾的心啊。一旦經濟上有什麼大的變動,受到影響的將會是整個臺灣經濟,不慎重對待可不行。

馬儀芬一邊看著與會者的唇槍舌戰,一邊指揮著攝像師,採集著會場的新聞。在這個時候,她的大腦除了興奮外,那就是“獨家報道”——在她腦裡,始終盤桓著這樣一個詞彙。

會議接著進行。

剛才離開的商界代表,雖然是對這次兩岸經濟合作論壇會議是有一些影響,但並沒有到影響大局的地步,畢竟這些企業在臺灣的整體經濟中佔有的比重實在是太少了。

說實話,剛開始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臺企商人,都不滿意趙志雲所提出的要求。他們雖然早已經在無數次的商戰中鍛鍊得神經堅強無比,但當他們聽說“無限”發展集團會逐漸以收購或者是技術融資等方式,逐步進入到他們公司和企業的日常管理的時候,依舊錶現的非常衝動。

當場負氣離開的,大都是以家族利益為重的商人,他們有著自己還有家人的利益,揹負著許多看不見的責任與希望,因此意見相左是難免的。

而會場裡大多數剩下的商人,則是想看看“無限”丟擲這麼大的一個議案來,到底是想要做些什麼。

很快謎底就揭開了,而且還讓所有堅持留下來的企業和商界代表感到相當地開心——“無限”並不會剝奪大家對企業的所有權,只是“無限”將以資金或者是技術投入等方式,在企業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參與企業的發展與經營,使其在國際競爭上更具競爭力。

這樣看來,“無限”方面還真的沒有讓大家吃不起飯的意思,有的只是無私的幫助。因此,幾乎是不假思索的,小型企業第一時間就舉雙手贊成。加入到“無限”的陣營,能讓他們獲得巨大的利益,而付出卻是很微弱地。

那些大中型企業,在與企業的董事會取得聯絡後,考慮再三,最終還是接受了這樣的提議。他們認為,擁有“無限”的背景,能讓他們在今後的發展中獲得更大的幫助,對將來和平統一後,能更好地融入到國家的經濟體系,非常有好處。

一旦談妥,並一一簽署了意向協議,剩下的時間就是垃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