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明作為一個男子,可以分配到的自然是最重的活,挑水。

這時候澆地可沒有水泵,都是用扁擔挑著兩隻水桶,從井邊把水挑到地頭上來。

水井邊那邊有專門負責從井下往上打水的人,水挑到地頭上之後,也會有專門的人提到地裡去,再一瓢一瓢的往莊稼上澆。

大家分工不同,各司其職。

而梁成明的工作,就是挑著扁擔來回走,把水挑過來。

來的路上挑著兩桶水,雖然很累,在回去的路上挑著兩隻空桶就很輕鬆了,所以整體算起來,這活雖然重了點,但也算是幹一會歇一會,因此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而且原主已經下鄉有一段時間了,這具身體也已經幹習慣了農活,再加上樑朝明很有先見之明早早的就準備了一條毛巾。

別人的毛巾都是掛在脖子上用來擦汗,梁朝明的毛巾就用來包在扁擔中心的位置。

這樣搭在肩頭上的時候,不至於把肩頭磨破了皮。

畢竟現在是夏天,厚衣服穿不住。

沒看有的社員直接從家裡拿了布條,在扁擔中心的位置纏了一圈嗎?

一下午就在忙忙碌碌中度過。

中間的時候,沈清秋幽怨的眼神往楊朝明這邊看了好幾眼。

只可惜梁朝明對她理都不理,甚至都不多看她一眼。

沈清秋就不明白了,好好的一個舔狗,怎麼突然就不舔了呢?

而之所以沈清秋能夠看到梁朝明,也是因為大隊長覺得他們這些知青,幹活不如本地的社員,所以分配任務的時候,都是他們這些知青自成一隊。

他們所在的這支大隊,叫做青山大隊,大隊裡分別有5個小隊,分別就是一隊,二隊,三隊,四隊,知青小隊。

當然,因為知青小隊的人數是最少的,所以就給他們加了個小字。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現在加上這些新來的知青,也一共只有10個人而已。

不像其他的小隊那樣,每個隊都至少有五六十人,甚至有的小隊有七八十個人。

當然分給知青小隊的活也是最少的,畢竟他們的人數也少。

好不容易捱到了傍晚下工,哪怕是墊著毛巾,梁朝明也感覺自己的雙肩被磨得火辣辣的。

知青院裡,今天輪到了張建平和王春妮做飯,梁朝明眼睜睜的看著王春妮用茶缸子,舀了三一茶缸碎玉米粒淘了淘,放進了鍋裡。

又在鍋裡添了幾瓢水,就開始生火。

頓時覺得額頭一突一突的跳。

他想起了原主記憶裡知青院裡的伙食,那可真是沒滋沒味的。

玉米碴子粥,有時候也加上點地瓜面,或者玉米麵,這樣就可以讓粥粘稠一些,再配上鹹菜或者是清水煮野菜。

王春妮煮粥,張建平就負責給她劈柴打下手。

趁著兩個人做飯,女知青這邊簡單的洗漱了一下,就相約著去山腳下挖野菜去了。

早點挖回來,好歹也能給今晚添個菜。

哪怕是水煮菜,那好歹也是個菜,總比只有鹹菜強吧?

而剩下的三個男知青,則拿了繩子和筐子,以及鐮刀,一起去山上撿柴了。

之所以拿筐子,是因為山上的樹木都是集體的,是不允許砍伐的,所以他們帶著筐子和鐮刀,可以將野草和灌木叢割回來,就曬在知青院的外面,這樣曬乾了的時候就能當柴火燒。

至於說莊稼收穫後留下來的秸稈,雖然他們知青院也能分到一些,那畢竟是僧多粥少,分到的秸稈也沒多少。

畢竟大隊裡還會留下一部分,用鍘刀鍘成幾厘米長的小段,作為冬天裡牛和驢的儲備飼料。

而這些知青之所以大夏天